《中山全城章氏宗譜》三十三卷,章玉山(字郎如)主修,烏山王璞(奉政)主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全城堂木刻活字印本。首一卷,正文三十二卷。長35.5厘米,寬22厘米。共印71部,加紅譜3部,按千字文作貯譜名目。溧水區(qū)東屏街道夏家邊村章麗春家藏“云”字號一部,烏山蟾山村也有收藏。《中國家譜總目》收錄。
主纂者王璞在《光緒丙午七次繕修宗譜跋》之末自署“邑庠生,由軍功保奏加五品銜,賞戴藍(lán)翎王璞謹(jǐn)跋”。
據(jù)譜稱,章氏本姓姜,后被封于鄣,鄣國被齊所滅,子孫遂稱章氏。西晉永嘉初因章嵓出守泉州,始家于南安。唐康州刺史章鵬又自南安遷福建之浦城,康州之五世孫章重遷居浙江龍泉西寧鄉(xiāng)。唐宋之際,章氏出了許多名人,其最著名者為章衡,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狀元。到了元代末年,章重的十五世孫章遇孫生三子,珪、璋、溢,其中章溢最有才華。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聘請”號稱“浙東四先生”的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到建康加入反元大軍。于是章溢的哥哥、溧水章氏始遷祖章珪(字嘉猷),也攜子得驥、得驄、得馭從浙江龍泉遷至溧水秧田定居。嘉猷公長子得驥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成泰遷居蟾山,次子成榮遷居禮家邊(今名章家),三子成富堅守故土秧田村,嘉猷公二兒子得驄遷居溧水開泰村。600多年來,章氏開枝散葉,在溧水分布有四十余村,九千三百多人?!吨猩饺钦率献谧V》記載了當(dāng)時章氏在全縣分布的情況:
長房居址:蟾山村、秧田下、東里莊、橋頭、小莊、黃墟章家莊、西楊家邊、烏山鋪頭、蔡家莊、禮家邊、大吳家邊、新昌橋村、徐慕村中社、五谷塘、綠揚(yáng)村、塘北頭、邰村。
二房居址:開泰村、小開泰、排崗上、夏家邊莊、五谷塘、李園村、廟頭莊、河南莊、丁塘下、郡伯第、番車橋、魏家莊、徐家邊、連廡塘、澗灣里、草堡莊、何村、東頭村、小東頭村、南丁、上橋、山口五房莊、蔡村南、唐家莊、端莊、朱莊方、水晶樹、塘陵村、郭莊廟、東釋村、戴家邊。
三房居址:縣城北門、章村堡、章家莊、張家邊、前章村、后章村。
在江寧、鎮(zhèn)江、淮安、上海、北京均有溧水章氏。
溧水章氏有許多人從事中醫(yī)中藥業(yè),在《章氏宗譜》中有多處記載。如章洪源、章惟銘業(yè)岐黃于溧陽;章國獻(xiàn)業(yè)岐黃于郎川(郎溪);章齊圣“工岐黃之術(shù),道行于郎步(廣德)”;章子秀“創(chuàng)藥業(yè)于淳邑(高淳)”;章明生“挾岐黃之術(shù)游于當(dāng)邑(當(dāng)涂)之塘南閣四十余年”;章國銘、章儀舟父子“習(xí)岐黃世業(yè)濟(jì)人無為州數(shù)十年(無為)”;章杰慶“創(chuàng)業(yè)于宣邑慈溪,精岐黃醫(yī)術(shù)濟(jì)人”;章安暢“自創(chuàng)藥材店鋪之在淮陰者,除店事外,以醫(yī)道出入于巨族高門”;章齊禎“精習(xí)岐黃,方壯游清淮間,以醫(yī)術(shù)出入于名公大吏之門”;章齊旺,在太平天國運(yùn)動期間逃至泰興田家河,他素善韓康業(yè)(藥業(yè)),獲微息度日;章安榮,在太平天國運(yùn)動期間逃至淮上(蚌埠),操韓康業(yè);章啟松晚年設(shè)藥肆于漢鎮(zhèn)及京江、津沽諸處。最近在網(wǎng)上“西祠胡同”見到一則《溧水章氏來淮安開藥店》的文章,提到解放前淮安就有六家溧水章氏開的藥店:大德生堂(店主章順展)、志誠號(店主章臣裕)、仁德堂(店主章湘侯)、人和堂(店主章壯麗)、恒春堂(店主章臣榮)和義生堂(店主章壯舒)。
近代最有影響者為章次公。章次公,名臣光,字合之,后易名成之,號之庵。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生于溧水縣群力鄉(xiāng)五房村。少年時隨家遷居鎮(zhèn)江市丹徒縣大港鄉(xiāng),青年時攻讀于上海中醫(yī)專門學(xué)校,畢業(yè)后曾在廣益中醫(yī)院實習(xí),后在上海從事診務(wù),為上海中國醫(yī)學(xué)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1954年,章次公調(diào)北京工作,歷任國家衛(wèi)生部中醫(yī)顧問、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院務(wù)委員、北京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和中國亞洲團(tuán)結(jié)委員會委員。他曾擔(dān)負(fù)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保健工作。于1959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
“全城堂”是由原“福建堂、敦睦堂”演化而來的。章氏先祖章仔鈞的妻子練氏夫人,在公元945年8月南唐軍隊攻破建州(今建甌)時,她愿以死來救全城百姓,感動南唐將領(lǐng),下令禁止屠城。建州人民思念她保城大德,她死后,譽(yù)她為“芝城之母”。為緬懷練夫人的高尚品德,故后人將章氏“敦睦堂”再次更名為“全城堂”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山章氏族譜始修于明萬歷壬寅(三十年,1602),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二修,乾隆辛卯(三十六年,1771)三修,嘉慶癸酉(十八年,1813)四修,咸豐壬子(二年,1852)五修,同治壬申(十一年,1872)六修,光緒丙午(三十二年,1906)七修。
《中山全城章氏宗譜》內(nèi)有關(guān)溧水的資料很多,擇其要者介紹如下:
一、祠堂楹聯(lián)
溧水的祠堂、廟宇都有楹聯(lián),大多無存。在《中山全城章氏宗譜》中見到保存的一些楹聯(lián),甚是珍貴,于是錄下以供參考。
蟾山章氏宗祠楹聯(lián)
第一進(jìn)大門楹聯(lián)
上聯(lián) 皇明開國勛臣第
下聯(lián) 南建全城世德家
屏門楹聯(lián)
上聯(lián) 支派接龍泉百代衣冠綿世澤
下聯(lián) 家聲延瀨水萬年俎豆報宗功
儀門楹聯(lián)
上聯(lián) 立百代無疆之業(yè)
下聯(lián) 開萬年不易之宗
第二進(jìn)檐柱聯(lián)
上聯(lián) 尊祖敬宗之地
下聯(lián) 敦倫睦族之堂
正屏聯(lián)
上聯(lián) 脈貫?zāi)祥}郇國聲名光俎豆
下聯(lián) 支聯(lián)東浙楓山家學(xué)紹書香
前柱聯(lián)
上聯(lián) 入廟而念宗功當(dāng)為今日之孝子慈孫可以問幽獨而無忝者便可對靈爽而無慚蒸蒸然克繩其武不徒恃此致孝則存致愨則著為憑虛臆造之誠
下聯(lián) 登堂而頌祖德須作邇時之友兄悌弟惟能在家庭而翕如者自能睦族姓而藹如雍雍乎則篤其慶并有凜于先長非禮疾行非敬作顧名思義之實
第三進(jìn)聯(lián)額
上聯(lián) 聚族自秧田長蟾山次開泰次北門棋布星羅都系珪公三派
下聯(lián) 溯源由鄣邑始浦城繼龍泉繼溧水云礽瓜瓞均為燧祖一枝
開泰章氏宗祠楹聯(lián)
第一進(jìn)楹聯(lián)
上聯(lián) 開國題名舊
下聯(lián) 全城種德深
第二進(jìn)楹 聯(lián)
上聯(lián) 開國勛崇裕后光前翼子齊登臺鼎
下聯(lián) 全城德重儲英毓秀詒孫兩擢狀元
第三進(jìn)楹聯(lián)
上聯(lián) 燧祖一支肇浦城遷龍泉更遷瀨水慶衍云礽溯發(fā)源之有自
下聯(lián) 珪公三派長蟾山次開泰又次北門恩承雨露思數(shù)典而無忘
鋪頭村章氏宗祠楹聯(lián)
上聯(lián) 烏峰專祠修祖蘋蘩綿百世
下聯(lián) 蟾山分祀珪公俎豆享千秋
禮家邊章氏宗祠楹聯(lián)
上聯(lián) 報宗功必奠宗室今日之構(gòu)修松茂竹苞祠宇千秋永固
下聯(lián) 尊祖德當(dāng)歆祖靈后來之禴祀豆嘉籩靜禮儀萬代長新
夏家邊章氏宗祠楹聯(lián)
上聯(lián) 可字四房由開泰以分支千秋勿替
下聯(lián) 杞公一派居護(hù)夏而同本百世流芳
在明末清初,章氏有一位名叫章人龍的士紳。《乾隆溧水縣志》卷十有其傳:
章星文,字人龍,邑庠生。通星緯奇門之術(shù),每試輒中,不勝書。富膂力,能直行壁上散步。嘗游至浙,賊登舟,星文徒手奪械,擎賊于頂,旋轉(zhuǎn)數(shù)周,擲岸上,群賊驚潰。年七十八,忽一日,別親友曰,“某日,吾逝矣”!如期而卒。
《中山全城章氏宗譜》卷三收錄了明末清初兩位大名士贈給章人龍的詩。
第一首是吳甡的詩,曾收錄于清代各部《溧水縣志》之中。吳甡,江蘇興化人,曾任河南、陜西等省巡撫,兵部左侍郎、右僉都御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據(jù)傅章偉先生考證,吳甡在明代滅亡之后,在溧水隱居了十年之久。
寄溧水章人龍?zhí)幨?/font>
吳甡
昔在楊林結(jié)耦耕,中山把臂見君情。
授書數(shù)赴橋邊約,卜易能逃世上名。
松菊宛然陶處士,弦歌依舊魯諸生。
相思欲采芙蓉寄,歲晚風(fēng)霜悵遠(yuǎn)行。
第二首是周亮工的詩。周亮工(1612~1672),字符亮,一字緘齋,號櫟園,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jìn)士。曾任山東濰縣知縣、遷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入清后,任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等。夏華先生稱周亮工在五十歲和五十九歲時曾兩度來過溧水。他與湯旌三、鄧萬子、馬采臣等人有交往?!顿嚬盘眉分惺珍浟怂阡嗨鞯脑娙住!额}贈章人龍》詩的發(fā)現(xiàn),說明周亮工在溧水的活動還有許多有待發(fā)現(xiàn)。
題贈章人龍
金鏡先生元鶴姿,方瞳圩頂發(fā)如絲。
白云臥老尋仙侶,黃石書傳足帝師。
眼底曹劉紛競逐,山中巢許自棲遲。
笑予鹿鹿成癡絕,長跪尊前一致詞。
《中山全城章氏宗譜》收錄了兩座橋的碑志,可補(bǔ)舊《溧水縣志》記載之不足。
《中山全城章氏宗譜》卷四記載,“余慶橋,在西楊家邊村前。按,是橋本系東呂莊所建木橋。于嘉慶八年廷贊公德配張孺人六旬壽誕,令子錦鏸改建石橋。上有碑記”。
余慶橋碑志
天下事,有人以地傳者,亦有地以人傳者。究之人以地傳,不如地以人傳者之,其人為彌顯也。彼夫山以介名,江以胥號,事雖不耦,其于斯橋之建未嘗不可仿佛也。夫斯橋者,今則謂之余慶也。其建之為何?方吾伯母張老孺人六旬大慶,長君容度、次君宏度欲為演劇稱慶,而孺人乃邑庠生聿懷公之女,幼讀詩書,長崇勤儉,因召二公而謂之曰:“汝等為我慶,子職誠是矣。然而古之人有言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今我寡也,爾等方圖進(jìn)取,在吾膝下惟務(wù)成先人之志可耳,其他非所望也。村前有橋,以木成者也,其始則吾族東里莊之善舉也。吾聞之利雖不得溥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數(shù)十年來,橋之損壞,汝父屢加修葺,嘗謂予曰倘能易之以石,則吾心始無憾焉,言猶在耳。汝等果能上全父志,不猶愈于為我慶乎?”二公德性和平,恪遵母命,擇日鳩工,刻期舉事,不數(shù)月而橋工告竣。嗚呼,是舉也,不特張老孺人欣然大悅,即我伯父廷贊公亦含笑于九泉矣。
因為之志曰,慶以作橋兮,橋之成以慶余。橋以慶名兮,慶之獲以橋余。
又為之頌曰,心存利濟(jì)兮,既壽且康。眾感其惠兮,德音不忘。雖為閨閫兮,終古傳揚(yáng)。
嘉慶癸酉年(十八年,1813)愚侄郁文頓首拜撰
《中山全城章氏宗譜》卷四:開泰橋,橋三圈,跨秦淮河上流,當(dāng)省道湖熟通溧水要路。原系木橋,萬歷年間雙泉公獨力改造石橋,故今人仍以木橋名之也。時代既遠(yuǎn),橋復(fù)坍圮。乾隆二十三年(1758),公之裔孫貞坦等倡率本支一姓各捐銀兩協(xié)力造成,以通來往。非徒利濟(jì),實以永祖德于靡既爾。于光緒十五年(1889)仲冬興工,十七年(1891)暮春告成。夏家邊仲升、在東,暨哲嗣玉山、啟余、顯南協(xié)力重建。
重建開泰橋碑志
章玉山(字郎如)撰
蓋自辰角見而徒杠畢,扶老攜幼,民無滅頂之虞;亦自火朝覿而輿梁成,秣馬脂車,人鮮迷津之憾。顧橋之為功,詎小惠哉!溯吾鄉(xiāng)向有開泰橋,創(chuàng)于萬歷年間,系我族雙泉公獨立建造石橋三甕。非徒壯其瞻視,實攸便于往來??约t羊毀折,隔斷行程,不啻臨渡還轅,空賦河魚于美水;他如及涇不濟(jì),徒歌匏葉于名卿,甚至洪水滔滔,厲行溺命,雖曰壽限使然,要亦此橋不修之所致也。是以邀同族友捐募興工。幸賴仁人樂助,俾集腋以成裘,爰將姓氏刊留垂芳名于不朽。此時功成,不日將來修造有年,尚冀我族后裔極力躬行,庶報宗功于勿替云爾。是為序。
按斯橋也,肇工于光緒己丑仲冬,告竣于辛卯年暮春,閱十七月而落成。所需經(jīng)費(fèi)英洋壹仟肆百五拾余元,端由在東公倡議解囊,暨仲升公、啟余公、顯南、玉山等竭力勸捐,互襄此舉。無非仰體宗功,啟迪后人之意云爾。
注:以上兩文錄自《中山全城章氏宗譜》卷之三。
《中山全城章氏宗譜》卷之五有《光緒丙午年重修宗譜經(jīng)費(fèi)略》,可從中了解舊時修譜經(jīng)費(fèi)開支情況,現(xiàn)轉(zhuǎn)載如下:
光緒丙午年重修宗譜經(jīng)費(fèi)略
一、 付棉料半皮宣紙五百廿九刀,計龍洋壹千壹百十元九角。
一、 付關(guān)山汀邊各紙等,計龍洋壹百九元。
一、 付徽墨膘朱水筆等,計龍洋七十四元貮角。
一、 付刷譜片囗四十八觔,計龍洋九元五角。
一、 付藍(lán)洋布、板綾、絲線、骨扦等,計龍洋六十壹元八角。
一、 付譜司?。瓯怼⑽膫鳎┤Я儇ケP,計龍洋叁百六十貮元。
一、 付譜司刊板封面加簽等,計龍洋四十壹元六角。
一、 付譜司大小禮房頭禮煙茶等,計龍洋貮十七元。
一、 付譜司開盤散譜喜資,計龍洋十三元。
一、 付譜司裝訂正譜七十四部,計龍洋四十元七角。
一、 付譜司做套七十四部,計龍洋貮十元七角。
一、 付譜司印長生錄、追遠(yuǎn)錄,計龍洋五元。
一、 付主纂、輔纂、贊修六人,酬應(yīng)局差,火夫四人薪水三年,計龍洋壹千貮百貮拾元。
一、 付短工、船資、車力等費(fèi),計龍洋壹百六十八元。
一、 付匯譜齋醮茶廚鼓手等費(fèi),計龍洋七十壹元。
一、 付會茶議事酒席等費(fèi),計龍洋八十五元。
一、 付寫捐川資雜派等費(fèi),計龍洋九十八元。
一、 付刊板樹料木工等費(fèi),計龍洋貮十三元四角。
一、 付招揚(yáng)寶蓋牌對等件,計龍洋貮十九元五角。
一、 付譜局房租,計龍洋貮十六元。
一、 付三年福食酬應(yīng)等費(fèi),計龍洋壹千壹百五十元。
以上統(tǒng)共計用出龍洋四千八百七十三元三角。尚有散譜用費(fèi)不及備載。
一、 大房,共計生丁壹千八百八十四丁。
一、 二房,共計生丁貮千貮百五十八丁。
一、 三房,共計生丁六拾六丁。
以上統(tǒng)共計生丁四千貮百八丁,每丁派錢八百文,共計錢三千三百六十六千四百文。
五、《乾隆溧水縣志》的一處錯誤
《中山全城章氏宗譜》卷二,有邑人徐大綸的文章,指出《乾隆溧水縣志》卷十一第28頁有“章宏毅妻李氏”,第37頁又有“章宏毅妻李氏”。而這兩條又被采入《乾隆江寧府志》。他根據(jù)《中山全城章氏宗譜》指出,其中一條為“章宏道妻李氏”,“必系刊刻時失檢字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