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年,在溧水石臼湖東岸的駱山村出了一個大官,名叫楊公翰。
楊公翰(1568—1653),字具臣,號培庵,一號漁石。萬歷三十一年(1603)舉人,萬歷三十二年甲辰科楊守勤榜三甲114名進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他的故事在溧水的南鄉(xiāng)可謂家喻戶曉。清朝順治十年時楊公翰去世,三年后溧水編修《溧水縣志》,林古度便把楊公翰的事跡收入鄉(xiāng)賢傳中。雍正年間,溧水知縣吳湘皋路過駱山,村民們帶著他去看了當年楊公翰在石臼湖邊坐過的石頭,講述了楊公翰因為這些石頭而自號為漁石的故事,吳湘皋為此撰寫了《太仆楊公本傳》。最近,我們聽說孔鎮(zhèn)中學退休教師楊文榮先生家中珍藏了一套思成堂《駱山楊氏宗譜》后,便請俞松年、姜方嶺兩位先生陪同,到楊老師家中拜讀了這套宗譜。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對相關(guān)史料進行了點校、核實和補充,寫成此文,以供文史愛好者參考。
一、楊公翰的家世
楊公翰的家世及生平事跡,主要見于《順治溧水縣志》卷六、思成堂《楊氏宗譜》的世表和相關(guān)傳記,另有兩塊碑志。
據(jù)《順治溧水縣志》卷六“鄉(xiāng)賢傳”記載:
楊公翰,字具臣,號培庵,一號漁石。幼而穎異,年十七,補博士弟子員,輒試冠軍。邑侯喻公言興尤器重之,三試俱置第一。萬歷癸卯領(lǐng)鄉(xiāng)薦,甲辰捷南宮。初任行人,丁外艱,服闋,以資望擬授銓曹,為嫉者所中,改工部郎,升漳州府太守。漳濱海地,俗獷健訟,公以清靜為理,務與輯寧。又議開封山之禁,以利公諸民。海寇犯境,公力為捕剿,捷聞,上命紀錄,事載《通紀》,其他善政不可枚舉。漳人愛而敬之,兼父母、神明之戴,尸祝迄今不衰。居五載,舉廉卓第一,升分守湖東副憲。歷興泉道、江西按察使、本省右轄,轉(zhuǎn)河南左藩。革火耗、捐公費,汴人咸謂數(shù)百年來無如公廉介者。辛未入覲,得召對,力陳民間疾苦,上嘉之。時廷議,以青、豫兩撫推公,公托疾懇辭。再疏,乃獲俞旨以調(diào)理赴任。公旋里,避跡湖山間,不入城市者十余年。后起為太仆卿,復以老疾告休,逍遙林壑。卒年八十有六。子寧巽,恩貢,未仕,先公卒。孫四,長曰靜,戊子拔貢,尤知名于時。
思成堂《楊氏宗譜》的楊公翰世表記載:
第十一世,公翰。修公長子,太仆寺正卿。字九翼,號培庵,一號漁石,又號具臣。行三,生于明隆慶二年戊辰(1568)八月十一日子時。居鄉(xiāng)和平,服官正直。明萬歷癸卯科舉人,甲辰進士。
配仙墟夏侯懷坡(槐坡)公女,生于隆慶元年丁卯十二月初二日辰時,誥贈夫人。生子凝巽。女一,適石湫壩王光祿公冢孫。繼娶黑松園夏氏夫人,生于明萬歷二十四年丙申三月念八日丑時。公享壽八十六,卒于順治十年癸巳(1653)九月初七日亥時。葬后楊,有碑志。夫人享年五十九,卒于明天啟五年乙丑九月十二日丑時,葬梅村,有碑。繼夫人享壽七十二,卒于康熙六年丁未八月十二日午時,葬夏侯夫人墓右。
溧水共發(fā)現(xiàn)兩塊有關(guān)碑志。一塊為順治十年(1653)的墓志銘,當時埋于楊公翰墓中,文革中楊墓被毀,墓內(nèi)出土的一盒墓志被其族人珍藏,現(xiàn)立于新修楊公翰墓前。墓志蓋上刻“進士太仆寺正卿楊公培庵諱公翰之志”。墓志上刻:
楊公諱公翰,字具臣,號培庵,行一。隆慶戊辰八月十一日子時生,由廩庠,萬歷癸卯、甲辰連捷,筮仕行人,歷任河南左布政,甲申起太仆正卿。享年八十有六,卒于順治癸巳年九月初七日亥時。本年十二月廿四日葬某山之陽曾祖塋之側(cè)。配南徐夏氏,贈夫人。子一,寧巽,恩貢。孫男四:靜、勉、慥、履慎。重孫:□□。
志文的后半部分中第四孫“履慎”,查無此人,應為楊因。楊公翰去世時,元配夏侯氏(1567—1625)已去世,兒子楊凝巽(1595—1649)也已去世,繼室夏氏(1596—1667)尚健在,他的四個孫子靜、勉、慥、因都健在。重孫中,已出生的有繼斌、式汴、繩武、嗣藩、龍光、括蒼、燕詒等七人。
另一塊為“明誥贈通奉大夫楊公之墓”碑,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立。文革中楊公翰的墓被毀時,一位族人將墓碑收藏起來。碑文如下:
大清乾隆五十六年歲次辛亥吉月吉時立。公諱公翰,字九翼,號培庵。生于隆慶二年戊辰八月十一子時,卒于順治十年癸巳九月初七日亥時。萬歷癸卯舉人,甲辰進士。初任行人司,出授漳州府知府,歷任江西、河南布政使司,陞授山東巡撫,不赴致仕。
男:寧巽。孫:因、勉、靜、慥。曾孫:嗣藩、式汴、繼斌、繩武、括蒼、心晸、燕貽、龍光、肆、固貽、燕譽、積貽、立貽、留貽、燕禧、燕祜、燕祖、龍見、燕及
這十九個曾孫中,繼斌、式忭、龍光、嗣藩、心晸、龍見等六人為楊靜所生;繩武,是楊靜的第三子,過繼給楊勉;括蒼、肆、固詒、立詒、積詒、留詒等六人為楊慥所生;燕詒、燕譽、燕禧、燕及、燕祉、燕祐等六人為楊因所生。
吳湘皋《太仆楊公本傳》載于《駱山楊氏宗譜》?,F(xiàn)轉(zhuǎn)載如下:
明太仆楊公,諱公翰,字九翼,號培庵,溧水駱山人。駱山之址沿湖皆石,公少時嘗坐此垂竿,因取漁石名其軒,人又呼漁石。祖時薰、父修以公貴,贈通奉大夫;祖母劉氏、母俞氏亦如其封。其先世愛湖山吞吐出沒于波光云煙之外,遂由高淳遷此而家焉,始為駱山楊氏。
公秉姿英邁,外和內(nèi)介。塾師所授書,不再過即成誦,歷久不忘。一日誦《中庸》“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向師請曰:“無道,正需人諫諍匡扶。既食其祿,又保其身耶?”師曰:“君子欲留其身以有待。圣賢之言諒不差耳!”復請曰:“此于古人何似?”師詰之曰:“爾以為何似?”公曰:“似伯夷之治則進、亂則退也。”師曰:“伯夷、伊尹、柳下惠,爾何???”公曰:“取伯夷?!庇忠蝗?,公皇考聞鄰婦以窮餓改適,嘆曰:“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惫娜辉唬骸肮?jié),固如是重乎?何古來易姓革命之際,事二君者比比也?”父聞公與師辯訖,私喜曰:“再十年,當求之千里之外?!蹦晔?,補邑弟子員,聲稱籍盛,五冠其曹。江西喻孝廉言興公領(lǐng)溧水縣事(萬歷二十年任,由進士),學老識卓,宿負重望,屢握公卷,擊節(jié)快賞。常謂公曰:“中山秀士,誰與君儕?異日名顯功高,遠駕我上?!彼寡钥盀槿病?/font>
公后登萬歷進士。初授行人司。丁外艱,服闋,補虞部郎中。閩中之漳州,濱海地也,寇盜時時竊發(fā),每深朝佇東南之憂,特命公出守。繼,果??芊妇?,公力為防御,設計捕剿,殪其渠魁,事載《通紀》。后以東事孔棘,有八閩舟師之募,瀕海倉皇,公毅然建白,旋以罷役,全閩賴公以安。其他惠政,漳民各以碑鐫其跡。吳門周公蓼州(周順昌)報公書云:“憶自入閩共事,不特瀕海士庶咸托于化日慈云之內(nèi),即孤行拙性如不肖,亦得披拂于風光霽月之中。則公之政事大概可想見。”居五載,舉廉卓第一。升分守湖東副憲,歷興泉道,轉(zhuǎn)江西按察司,又轉(zhuǎn)右轄,再轉(zhuǎn)河南布政使。維時軍務旁午,糧餉縻費不可數(shù)計,在位者額外橫征,民不聊生。公至,革火耗、捐公費,豫人得以少蘇。辛未(崇禎四年)入覲,百姓遮留。公曰:“吾去,以爾等疾苦入告,仍來此。”民始放公輿馬行。得召對,力陳民間情狀,上改容聽之。時青、豫兩撫乏人,廷議推公往,懷宗(崇禎)曰:“得人矣。”而公以年近七旬、衰病懇辭。疏再上,乃得“調(diào)理痊,可赴任”之旨。
迨后,國勢不競,東崩西坼。公雖林下,心則魏闕(指朝廷),每閱京抄,見有捷音,則焚香祝天、鼓舞歡忭;邊方告警,則神形悽迫、廢箸忘寢。驟傳甲申三月之變,公北向再拜曰:“臣老矣,無能為也?!碧柶^粒,家人姻戚環(huán)集慰勸,方強飲食少許。繼此南渡,而有太仆卿之授,催促入應天,公終以老疾力辭,不易其守,末乃自題小引,有曰“常誦‘志士不忘在溝壑’及‘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數(shù)語,一生賴此,幸勿墮落”。未幾尋病,終年八十六,時順治己未歲也。
贊曰:
我至駱山,楊氏郡從子弟導予游湖嘴,指其石曰:“先太仆漁石之號,蓋取諸此?!狈驖O者,身寄江湖,志在得漁,猶仕宦者,托身青云,而志在于爵祿。若所謂石,堅確磊磈,網(wǎng)得之不可食,舟交之不能行,漁者固無取也。公當少時遂取以自號,意者其石隱之流亞歟?然吾夷考其生平,及當國變之際,又非類于石隱,而果于忘世者之所為,然后知公幼年取伯夷之說而終焉,欲從其朔也。
楊公翰祖父楊時薰、父親楊修
楊時薰(1511—1573),字斯南,號懷軒。因?qū)O公翰獲贈通奉大夫、河南左布政使,配劉氏(1508---1553),贈夫人。長子大化,次子大修。
楊大修(1533—1619),號少軒,萬歷四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卒。葬句邑西謝丁公山。因子公翰獲贈通奉大夫、河南左布政使。配俞氏(1540—1607),萬歷三十五年九月念六日卒,贈夫人。生子三:長公翰(行三),次公泰(行六),三公榦(木為日)(行七)。(按,楊大修即楊修)。
《光緒溧水縣志》卷二十一“軼事志”記載:
儀鳳鄉(xiāng)楊修,生九月,臥床墜地,聞有呼其母(劉氏)曰:“跌壞封君矣!”語人,以為妄。后子公翰貴,果贈河南左布政。
楊公翰元配夏侯氏、繼配夏氏
元配夏侯氏,為仙墟夏侯槐坡公之女。據(jù)明經(jīng)堂《夏侯氏宗譜》記載:
曾二公、劉氏,余五公三子,諱敳,字承惠,號槐坡,嘉靖戊子年(1528)六月十六日亥時生,萬歷己亥年(1599)卒,墓家西,有挽贊。氏系戲墩,嘉靖戊子年(1528)生,萬歷戊子年(1588)卒,墓官竹園,有祭文附后。生三子:中、清、新。女一,適駱山賜進士第通奉大夫、太仆寺卿、前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楊公翰為室,受封夫人,誥命附譜。
楊公翰繼室夏氏,生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卒于康熙六年(1667),她比楊公翰小29歲。
楊公翰的兒子楊凝巽
楊凝巽(1595—1649),字順先,號昌培,選貢生,考授福建漳州府漳浦縣知縣,未赴任。
吳湘皋《楊漳浦公本傳》記載:
公(楊寧巽)為人仁恕真樸,自奉極薄,施子常厚,生平無不顧行之言,毫無貴介氣習。太仆歷仕宦,公常操政于家,以公一子,故聽其出入,不約束繩檢其所為。公乃蔬食布衣,若家無擔石之儲者,人皆忘其為貴介公子也。太仆同寅子與公周旋,每誚公慳吝,公卒不改其素。及遇親族,交游鄉(xiāng)鄰,旅客有急難者,則傾囊橐助之,并無德色,遠近賴公全活者,不勝枚舉。
楊公翰的女兒嫁給石湫王宏美
王宏美是光祿寺卿王守素的長孫,王知益的兒子。王宏美11歲時,祖父王守素和父親王知益相繼去世。
據(jù)三槐堂《王氏宗譜》記載:
宏美,國學生,知益公長子,字孟倩,號玉斯。萬歷庚子年(1600)生,配楊氏,太仆寺正卿諱公翰公女,葬楊宅山。二子:臺臣,崇禎元年生,輔臣,崇禎四年生。
楊公翰長孫楊靜
楊靜(1621—1683),字生孺,號裕若,順治五年(1648)恩拔貢元,考授杭州府仁山縣知縣,未任。曾任《順治溧水縣志》贊修,尤知名于時。他是高淳進士魏成忠(號鵬池)的孫女婿,廩生魏吉(字吉人)的女婿。
據(jù)思成堂《駱山楊氏宗譜》記載:
巽公長子,靜,恩拔貢元,考授知縣。字生孺,號裕若,一號仁山,行忠十。生于明天啟元年辛酉十一月念五日戌時,考授仁山縣知縣,未任。配淳邑魏按察使鵬池公孫女、廩膳生吉人公女。繼娶溧陽鳳安鄉(xiāng)上宅村吳敬溪公女,生子四,繼斌、式忭、繩武、龍光,武出繼弟勉為嗣。女三,長適本府兵備道蔡祖庚公子諱歷,次適王古齡、三適淳邑孫紹文。副室王魏先公女,生子二,嗣藩、心晸。繼娶淳邑后堡魏君一公女,生子龍見。副室梁氏。
據(jù)韓必成《楊仁山(楊靜)公傳》記載:
公(楊靜)生而穎異,長而倜儻,順治戊子恩拔,考授縣令,隱居湖濱。濱湖有山曰駱山,煙云竹樹,頗有幽致。公每步山椒而望湖光,曠然自得也。家有園,園有亭、有池,亭圍百卉,池引活水。公坐臥其中,左圖書,右琴尊、茶灶、藥爐,無所不備,若將終身焉。及其見義必為,無所委謝。如告改折之虛糧,免八邑之解銅,禁投營之鏇害,皆紳士之所不敢為、不能為者,而獨立為之。所費數(shù)千金,無怨無悔,而亦無德色,千里內(nèi)外咸賴之,迄今頌德不衰。
楊公翰的曾孫楊式汴、楊嗣藩和楊肆
楊式汴是楊靜的次子,他的妻子是順治四年(1647)溧水進士李蔚的孫女,兒子楊必旦娶的是高淳庠生韓必成的女兒。
楊嗣藩是楊靜第五子。據(jù)《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文學”記載:
楊嗣藩,字屏伯,歲貢生。讀書杜門不出,屢試前茅,平日所讀經(jīng)史諸書手錄數(shù)十卷。巡撫慕公觀風,見其文深器之,選所作文,捐貲付梓行世。
楊肆是楊慥次子,廣州知府戴夢旸的上門女婿,其生平見吳湘皋《楊魯山公戴孺人合傳》一文。楊肆的兒子楊汝堡、楊汝壂于雍正十二年溧水遷建儒學時捐出巨資(見《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尚義”),與縣令吳湘皋結(jié)下深厚友誼。吳湘皋應兄弟倆之請,寫下了《太仆楊公本傳》《楊漳浦公本傳》《楊魯山公戴孺人合傳》等多篇傳文。
二、楊公翰的仕宦經(jīng)歷
經(jīng)初步考證,楊公翰筮仕行人司行人,歷左司副、司正。丁父憂后,歷任工部屯田司郎中、漳州府知府、江西按察司副使分巡湖東道、福建布政使司右參政兼僉事分巡興泉道、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崇禎四年被推任為山東、河南兩地巡撫,南明王朝任命他為南京太仆寺卿,均未就任。
1.行人司(萬歷三十二年,1604)37歲。
楊公翰在吏部觀政后筮仕行人司行人,后升為左司副、司正。明代的行人司行人以進士充任,升品秩,掌傳旨、冊封等事。凡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征聘賢才,以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都會派遣行人出使。按制,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左右司副從七品,司正為正七品。
楊公翰的母親俞氏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去世。這一年,溧水新建永壽寺,他和溧水鄉(xiāng)紳名宦一起參與了捐資,徐良彥所撰《永壽寺記》中稱楊公翰官銜為行人。
2.工部屯田司郎中
據(jù)《順治溧水縣志》記載:
丁外艱,服闋,以資望擬授銓曹(吏部銓選司郎中),為嫉者所中,改工部郎。
據(jù)《太仆楊公本傳》記載:
丁外艱,服闋,補虞部(工部)郎中。
丁外艱是指為父親去世而守孝,據(jù)《禮記》記載:“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睏罟驳母赣H楊修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十二月去世。但據(jù)史料記載,楊公翰于萬歷四十五年由郎中升任漳州知府,他在漳州府任職五年,天啟元年(1621)七月由漳州知府升任江西按察司副使分巡湖東道。相關(guān)資料中并沒有他丁憂居喪的記載。因此,楊公翰丁外艱、服闕、補工部屯田司郎中的時間,暫時無法推定。
3.福建漳州府知府(50歲)
楊公翰任福建漳州知府的時間大致在萬歷四十五年(1617),共任五年。
據(jù)《太仆楊公本傳》記載:
閩中之漳州,濱海地也,寇盜時時竊發(fā),每深朝佇東南之憂,特命公出守。繼,果海寇犯境,公力為防御,設計捕剿,殪其渠魁,事載《通紀》。后以東事孔棘,有八閩舟師之募,瀕海倉皇,公毅然建白,旋以罷役,全閩賴公以安。其他惠政,漳民各以碑鐫其跡。
吳門周公蓼州(周順昌)報公書云:“憶自入閩共事,不特瀕海士庶咸托于化日慈云之內(nèi),即孤行拙性如不肖,亦得披拂于風光霽月之中。則公之政事大概可想見?!?/font>
周順昌(1584—1626),字景文,號蓼洲,南直隸吳縣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歷任福州推官、吏部稽勛主事、文選司員外郎。其任福州推官時與漳州知府楊公翰有過共事的經(jīng)歷。
楊公翰任漳州知府的資料比較多,其中有不少是關(guān)于他抵御倭寇的事跡。如《順治溧水縣志》中說:“??芊妇?,公力為捕剿?!敝焯┑潯缎舄z義田記》中說他:“殲海外之渠魁?!敝芷鹪墩目な氐抡z愛碑記》中說他“核兵籍、簡材官、優(yōu)儲糈、勤訓閱,預為海上飭防。”《太仆楊公本傳》中說:“??芊妇?,公力為防御,設計捕剿,殪其渠魁,事載《通紀》?!?/font>
在思成堂《楊氏宗譜》卷末,我們看到了一些他就任漳州知府時的藝文。
1.“丹霞馥桂”賀詩(萬歷四十六年二月,1618)(51歲)
林梓所撰《奉賀“丹霞馥桂”序》云:
萬歷四十六年之仲春,郡侯楊使君舉佳公子,漳之父老子弟效華封人加額曰:“喜公多男子也。”余姻弟子員柯興邦題“丹霞馥桂”卷以賀,請余一言。不佞庇使君宇下,竊述公之德于萬一也。
林梓,漳州府漳浦人,嘉靖四十四年(1566)進士,官至通政使。因為楊公翰在當?shù)氐恼兺怀錾畹冒傩諓鄞?,所以在桂樹繁盛開花的時候,叫人想起了竇燕山五子,想起了召伯的甘棠故事,老百姓藉此歌頌他的功德。
2.置恤獄義田(54歲)
楊公翰置買恤獄義田,救濟那些因親屬犯罪被囚而陷入困境的家庭,這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體現(xiàn)了他以感化理念來管理囚犯的人文情懷。漳浦縣知縣朱泰禎于天啟元年(1621)撰《恤獄義田記》,把楊公翰在漳州置辦恤獄義田的事跡記錄下來,以表達漳州百姓對他的感激之情。朱泰禎(1579—1632),字道子,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官至云南巡按御史。
恤獄義田記
漳郡古未有獄田,有之,自大憲伯溧水楊公始,為司獄、鎮(zhèn)撫兩夏臺設也。
漳郡,十城所在,憑山阻海,民賈而好斗,揭竿而扦文網(wǎng),以故犴狴桁楊間正相錯也。而烈日悽風,積骸暴骨,亦枕相籍。公之軫念久矣,申諭屬吏,有閑田之便,即捐俸貿(mào)之,濟諸囚之困,而未有當也。會浦民林宗陽等以私墾爭訟,田二頃有奇,議籍其半,變價以佐遼餉,大中丞王公有成讞在,公輾然曰:“戍可憫也,而禁之啼饑者,忍充耳乎?”割冰俸百金入餉,易田五十畝,歲租二百斛,除課額外,準價二十三兩有奇,縣令按早晚二稅征而上之,自泰昌元年十月始著為令。公蒞事四年,刑措勿用,圄且欲空,而創(chuàng)畫原糈,二三在系者腹果然,真福堂也。
泰禎不敏,受秩兩邑,蒞茈宇下,久服教澤最深。睹公之造福漳民,四年來,如百世也。諸如:肅十連之吏治、濟兩歲之水患、修環(huán)城之津梁、新澤宮之廟貌、革鼓煽之爐奸、緝山陬之礦盜、平諸路之鹺政、殲海外之渠魁。至于柄文衡、端士習,無側(cè)陋之弗飏,無竿牘之或混,外溫中栗,樂育蒸蒸。近以東事孔棘,有八閩舟師之募,瀕海倉皇,公獨毅然建白,為民請命,旋以罷役。
3.治理漳州考績?yōu)樽睿?4歲)
天啟元年(1621),楊公翰任漳州知府時考績?yōu)樽?,時任內(nèi)閣首輔的葉向高親自為楊公翰撰寫了《奏績小詩》一首以贈之,表達了他對楊公翰的贊賞之情。此詩見于《楊氏宗譜》。
五袴歌來政已成,新綸應喜出承明。
云霞海國風偏靜,雞犬江城析不鳴。
問字客從經(jīng)閣滿,辭金人比玉壺清。
更看指日征車下,誰數(shù)當年漢吏名。
葉向高(1559—1627),福建福清人(詩的落款為“鄰郡治生”),萬歷十一年進士。他是顧起元的座師,曾為湖廣左布政使武尚耕撰寫墓志銘。漳州百姓立遺愛碑于芝山(55歲)
天啟二年(1622),楊公翰離任漳州知府兩年了,可漳州的百姓依然想念他,可見楊公翰在漳州確實深受百姓愛戴。于是在漳州芝山南麓立了一塊遺愛碑,請周起元撰寫《漳郡守德政遺愛碑記》云:
侯蓋以典漳郡奏最,擢豫章臬憲、建節(jié)信州者,兩載于茲矣??な棵裉乃季枚鴱浺螅瑑L謀伐石以紀侯德。會紅酋挾市,郡邑震驚,繁役軍興而疲民以伍,且清靜純一之績弗繼也。議者嘩然,益用思侯,曰:“使向者借恂撫我于此,豈憂震蕩哉?”于是耆老偕弟子員、太學屬記于不佞。
周起元(1571—1626),漳州龍海人,東林七君子之一,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時任巡撫應天等處右僉都御史。
4.江西按察司副使分巡湖東道(54歲)
據(jù)《明實錄》記載:
天啟元年(1621)七月,升福建彰州府知府楊公翰江西按察司副使分巡湖東道。
在三槐堂《王氏宗譜》卷十中載有楊公翰所撰《云庵公像贊》一文,落款為“天啟二年(1622)七月三日,賜進士及第中憲大夫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年家眷侄楊公翰頓首拜撰”。
周起元在《漳郡守德政遺愛碑記》中說楊公翰“擢豫章臬憲、建節(jié)信州者,兩載于茲矣”。臬憲,舊時對按察使的敬稱。信州,在今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qū),明朝時江西共有五個道,湖東道治在信州。
5.福建布政使司右參政兼僉事分巡興泉道(天啟三年,1623)(56歲)
興泉道轄興化府(莆田)、泉州府,道治駐泉州府。
據(jù)《彭湖平夷功次殘稿》記載:
天啟四年五月,維時方岳劻勷,望崇節(jié)鉞,則有左布政使陸完學、升任左布政使游漢龍;綱紀振肅,績最金湯,則有按察使朱身修;文武為憲,安攘兼資,則有分守福寧道參政朱一馮、巡海道參政孫國禎、原任海道副使高登龍、分巡漳南道參政沈珣、督理糧餉道副使桂紹龍、分巡興泉道參政楊公翰、屯鹽帶管巡海道僉事葛寅亮。
在抗擊荷蘭入侵的戰(zhàn)爭中,楊公翰等人因“文武為憲、安攘兼資”而受到朝廷嘉獎。然而,荷蘭人還是于天啟四年占領(lǐng)了臺灣,進行了長達38年的殖民統(tǒng)治,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才收復了臺灣。
6.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58歲)
據(jù)《明實錄》記載,天啟五年(1625)十月,升福建布政使司參政楊公翰為江西按察使。明經(jīng)堂《夏侯氏宗譜》中有誥命一道,誥贈“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楊公翰妻封恭人夏氏”為“淑人”,其落款時間為“天啟五年(1625)十二月二十六日”。
7.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60歲)
據(jù)《明實錄》記載,天啟七年(1627)三月,升江西按察司按察使楊公翰為本省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8.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62歲)
據(jù)《河南通志》記載,崇禎年間河南左布政使有張夢鯨、楊公翰、賈鴻洙、蕭鳴甲等。據(jù)《華陽公墓志銘》記載,張夢鯨(1569—1630),號華陽,山東齊東人,進士,崇禎元年(1628)正月,由河南右布政使升任左布政使,誥授通奉大夫。崇禎二年閏四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
可見,楊公翰繼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的時間當在崇禎二年(1629)七月左右。
據(jù)《太仆楊公本傳》記載:
維時軍務旁午,糧餉縻費不可數(shù)計,在位者額外橫征,民不聊生。公至,革火耗、捐公費,豫人得以少甦。
辛未(崇禎四年)入覲,百姓遮留。公曰:“吾去以爾等疾苦入告,仍來此。”民始放公輿馬行。得召對,力陳民間情狀,上改容聽之。
據(jù)《明實錄》記載:
崇禎四年(1631)春正月,上召廷臣及各省監(jiān)司于平臺。問河南左右布政使楊公翰、賈鴻洙曰:“收稅耗重,宜斥有司。”對曰:“近奉上命,已革去矣。”
據(jù)《順治溧水縣志》記載:
革火耗、捐公費,汴人咸謂數(shù)百年來無如公廉介者。
楊公翰革除火耗,在當時是件很重大的事?;鸷?,原指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的折耗,自從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稅賦一律征銀上交國庫,地方政府把百姓上交的碎銀熔化后,重新鑄成統(tǒng)一規(guī)格的銀錠,然后上交朝廷,熔銀鑄錠時就會有損耗,官府征稅時采用加征火耗銀的辦法來填補虧損,而火耗虧損的數(shù)字是個模糊概念,地方官員通過提高火耗差額來撈取好處,他們心照不宣、樂此不疲,官吏橫征暴斂,以致民不聊生。楊公翰就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后,革火耗、捐公費,致力于民生改善,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楊公翰的祖父楊時薰和父親楊修受封“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也說明楊公翰在河南左布政使任上獲得了朝廷的褒獎,得以封贈三代。崇禎四年,崇禎皇帝召見廷臣及各地方主政官,廷對時,對河南布政使司革除火耗的做法表示了肯定。
9.山東巡撫,未赴任(崇禎四年二月,1631)(64歲)。
據(jù)《太仆楊公本傳》記載:
時青、豫兩撫乏人,廷議推公往,懷宗(崇禎)曰:“得人矣。”而公以年近七旬、衰病懇辭。疏再上,乃得“調(diào)理痊,可赴任”之旨。
楊公翰任河南左布政使的繼任者是右布政使賈鴻洙。
據(jù)《崇禎長編》卷四十三記載:
崇禎四年二月,調(diào)江西右布政使周應期為本省左布政使,河南右布政使賈鴻洙為本省左布政使。
楊公翰回到溧水后去浮山游覽,并在浮山朝陽洞題詩一首(載《國朝金陵詩征》):
宦海歸來兩鬢霜,浮山風光未荒涼。
春風自愛朝陽洞,懶向仙翁覓禁方。
據(jù)《順治溧水縣志》卷五記載:“浮山,東三十七里,高三十丈,周二十里,接茅山。上有洞名曰朝陽,內(nèi)有泉。傳云葛仙翁修道于此。崇禎辛巳歲(十四年,1641)大饑,土人嘗于其上掘土充饑,名曰觀音粉。”
10.南京太仆寺卿(77歲)
據(jù)《順治溧水縣志》卷一記載:
十七年甲申,溧水鄉(xiāng)宦楊公翰、趙體元等,具疏請復改折漕米。未幾鼎革,復征如故。
據(jù)《南明史》記載,福王朱由崧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在應天府武英殿登基,是為弘光皇帝。十一月三十日,任命楊公翰為太仆卿,急召入應天府。
據(jù)《太仆楊公本傳》記載:
驟傳甲申三月之變,公北向再拜曰:“臣老矣,無能為也?!碧柶^粒,家人姻戚環(huán)集慰勸,方強飲食少許。繼此南渡,而有太仆卿之授,催促入應天。公終以老疾力辭,不易其守。
三、楊公翰主持續(xù)修了思成堂《楊氏宗譜》
四知堂《仙墟楊氏宗譜》中有乾隆三十年(1765)諸坦頓所撰《仙墟楊氏歷代遷移序》一文,稱仙墟楊氏始祖為師禎公,“元至大三年(1310),師禎公攜子富六、富八東來三十里溧水拉山,酒肆生理,名店里楊。德隆公世居拉山,置產(chǎn)在拉山西南十里,地名仙墟塘下,新三公等移居就也。”
而思成堂《楊氏宗譜》以楊士鋋為駱山楊氏始祖。該譜卷二楊士鋋小傳:“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由蘆溪東莊至駱山,樂其面山背湖,遂置業(yè)而居焉?!?/font>
對照兩譜,可知師禎公即楊士鋋,是兩支楊姓共同的始祖。仙墟楊氏是新三公等從駱山遷居過去的。駱山楊氏堂號是思成堂,而仙墟楊氏則改堂號為四知堂了,這也是我們在四知堂《仙墟楊氏宗譜》中看不到楊公翰信息的原因。
思成堂《楊氏宗譜》創(chuàng)始于永樂二十年(1422),匯修于弘治十四年(1501),到崇禎十六年(1643),楊公翰在76歲時續(xù)修了這部家譜。他在《譜序》中批評了溧水修譜時羨慕古望族、攀援諸名碩、假托達官貴人贊揚先人等等的通病。在《譜序》中他還記載了溧水當時的一些民俗,如:“有田者辛勤力耕,終歲不輟;無田者或傭工敘值,間采藜藿及魚蝦螺蚌之類以糊其口?!?/font>
從序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年所編宗譜還比較粗糙,他僅從遷居到駱山的楊氏始祖士鋋公記起,世表中“僅記某生某,某系某子,世系支派,令一覽了然耳。至生卒年月、表字、行次,及葬地、并配某氏、其子若孫,亦未能悉記,姑闕之?!?/font>
現(xiàn)將楊公翰《譜序》轉(zhuǎn)錄如下:
余駱山族譜,自明弘治間高伯祖省齋公續(xù)修之,及今將二百年,后來者俱闕而未補。然省齋公用冊頁謄寫,止一部,又多殘毀。余壯年入仕,每欲續(xù)之,荏苒數(shù)十年,日馳逐塵莾中俗念糾紛,未暇及此,常以為恨。今年七十有六矣,衰病相尋,兩足俱痿,若一旦溘然,遂為闕典。緣是,不得已,力疾成之。然亦僅記某生某,某系某子,世系支派,令一覽了然耳。至生卒年月、表字、行次,及葬地、并配某氏、其子若孫,亦未能悉記,姑闕之。
因念國史家乘,其義一也,凡虛誣假冒,一切宜禁??鬃釉唬骸拔膭儋|(zhì)則史,史固多誣。”乃世之為譜者多羨慕古望族,認以為祖。即吾族老譜,亦攀援諸名碩,是乎?否與?夫強所不知之人而靦然祖之,不幾羞前哲而辱后嗣乎!又往往假托顯達之名、之文贊揚先人,夸詡太過,亦屬誣妄。茲譜惟記士鋋公以后事,前不備載生卒。蓋公始至,樂其面山背湖,遂營業(yè)而家于此。前此居者,想皆滅沒無存,興廢之感,令人愴然。
余曾、高二代頗業(yè)儒,有庠士。及祖、父二輩遂蕭條。族人多貧窘愚魯,其間明達向正者十無一二。有田者辛勤力耕,終歲不輟;無田者或傭工敘值,間采藜藿及魚蝦螺蚌之類,以糊其口。然頗能耐饑寒、忍勞苦、習慳吝、不慣訟,猶有古愿樸風也。
余故聊贅數(shù)語付之梓,蓋俚而實、簡而明,不敢虛張以耀耳目。后來生聚日多,更須增補,令人給一冊,后人或起而續(xù)之,庶有所憑據(jù)以增入也。
明崇禎十六年癸未秋月下浣之吉裔孫公翰識
后來,他又與楊氏宗人一道,在村中選址營造楊氏宗祠。臨去世前,他還在為駱山萬壽庵撰記。
據(jù)《光緒溧水縣志》卷二十“二氏志”記載:
塘岡嘴庵,南六十五里駱山村西,舊名萬壽庵,順治十年里人楊公積構(gòu)造,族兄楊公翰為之記。咸豐間毀,族人廷杖、廷栗等復建。
四、楊公翰在溧水的主要交往
1.楊公翰與石湫壩三槐堂王氏
明朝萬歷年間,石湫是文人和仕宦經(jīng)常聚集的地方,那時有富紳王實家族和進士王守素家族。楊公翰在行人司任職時,溧水新建永壽寺,他與王守素、王可宗等人一道作為鄉(xiāng)紳代表為永壽寺的創(chuàng)建捐錢助力,出謀劃策。
王實的侄孫王可宗是楊公翰的同科舉人,官至廣東儋州府崖州知州。他的堂兄弟中有王可學、王可舉、王可憲等名流。選貢王可憲,與顧起元、朱之蕃等人在南京國子監(jiān)時同為馮夢禎的學生。進士卜履吉的兩個兒子,一個是王可憲的女婿、一個是武尚耕的女婿。在三槐堂《王氏宗譜》卷十中,載有楊公翰所撰的《云庵公像贊》一文,云庵公王尚質(zhì),便是王實的兒子,王可憲的父親。楊公翰還曾為湖廣鄖陽府通判王可學的墓志銘書丹,王可學是王實的長孫,在《順治溧水縣志》卷六有傳。
楊公翰的女婿王宏美,是王守素的長孫。
王守素,是王實的遠房堂弟,官至光祿寺卿,他是溧水鄉(xiāng)賢武晑的女婿,湖廣左布政使武尚耕的妹夫。狀元焦竑、狀元朱之蕃都是他們的老朋友。王守素長子王知益是國學生,次子王知充是恩蔭官生。楊公翰的女兒嫁的是王知益的長子王宏美,顧起元的兒子顧選昆娶的是王知充的女兒。
2.楊公翰與仙墟夏侯氏
⑴ 楊公翰與父親楊修曾一同吊祭夏侯槐坡公妻子劉氏。明經(jīng)堂《夏侯氏宗譜》卷十五中《祭夏親母劉氏孺人文》載曰:
眷生楊修率男、門下婿公翰頓首拜撰
維 萬歷十九年(1591)歲次辛卯季冬癸巳朔越六日戊戌,謹以剛鼠柔毛之儀,致祭于明故夏親母劉氏老安人之靈。
⑵ 楊公翰考取功名前曾為仙墟夏侯氏作譜序
萬歷二十七年(1599)孟冬,梅麓公編修夏侯氏宗譜,請楊公翰作譜序,那時楊公翰才32歲,說明他在當時已經(jīng)小有名氣了。
他在《仙墟夏侯氏族譜序》中說:
余外父槐坡君,質(zhì)直伉爽,慷慨慕義,嘗與宗侄梅麓君、暨侄孫禹裔君謀葺譜牒,有志而未竟。肩是任者梅麓君也,孝友博洽,居常論議,每愀然有尊祖、敬宗、睦俗之意。其取族譜而修明之,慮世遠彌湮,后將無考,非徒踵世俗之見以觀眾人耳目者,庶幾乎質(zhì)而核、井而慤,一家之實錄于是乎在,可無憂于浮夸矣。
(3)楊公翰再為《夏侯氏族譜序》撰序
夏侯宗譜重修于順治十年(1653),里面收錄了兩篇譜序,一篇是顧起元撰的,作于天啟七年(1627)。一篇是楊公翰撰的,他在序文中說:
余贈夫人夏侯氏父族也,其子姓蕃衍,棋布星羅,散居各處,有船橋、同村、石街、塘下、南保,皆其同族,而南聚自石街所分,隴上又自南聚所分也。各分相去雖在數(shù)里之內(nèi),而渙散不一,至覿面不相識者有之,一本之謂何而暌隔若此,殊非敦睦之義也。
3.楊公翰與獅子山錦繡堂吳氏。
據(jù)錦繡堂《吳氏宗譜》介紹,吳正己,字孺敦,號石湖子,別號湖天釣叟。在溧水邑庠時,溧水教諭吳世濟主持月課,他屢擢第一。只是“時值鼎革,宏愿未抒”,在石臼湖東岸的獅子山從事教職四十多年。楊寧巽、楊靜父子常在吳孺敦的私塾里研讀、結(jié)社,楊公翰歸耕駱山后也常到他的私塾賞玩。楊公翰應吳孺敦之請,為錦繡堂《吳氏宗譜》作了譜序:
我瀨庠友孺敦,才壓中山,聲騰璧水,蓋博物君子也。嘗設教于獅山,與余子若孫締社湖上。余因既老歸耕,獲問奇門下。間以《家征》示余,余捧而觀之焉,則吳氏之支系源流、偉人杰士、文獻典籍大較可睹也已。乃掩卷而嘆曰:“孺敦,其可謂仁孝矣?!?
此文寫于順治二年(1645),其落款為“賜進士出身南京太仆寺正卿前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眷生楊公翰”。
4.楊公翰與邰村司徒氏。
在《康熙溧水縣志》卷十中,載有楊公翰所作《題徒隱士》一文:
(徒隱士),名顯祖,禮部儒士。養(yǎng)初所居集鎮(zhèn)也,頗繁囂,難約束。公處其間,伉爽果斷,事凡質(zhì)成,無敢衡命者,蓋一方之具瞻也。邑宰識其才行,曾物色而賓禮之,無亦借以風勵乎!今壽逾古稀,忽焉訃世。追思往昔,真成恨事。偶睹公像,情與文深。聊成數(shù)語,以見其概云。
司徒氏,也是溧水邑南大姓,兩個家族也是老親。據(jù)《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記載:司徒顯祖,號養(yǎng)初,為明代禮部儒士,縣令延請他做鄉(xiāng)飲賓,雖然當時環(huán)境煩囂,不少鄉(xiāng)民不守規(guī)矩,但司徒顯祖居中調(diào)停時沒有人敢違拗。楊公翰寥寥數(shù)語,把一個既有學問、又有威望的儒士形象勾勒了出來。
楊公翰為官期間,設義田、修津梁、開山禁、平鹽政、緝礦盜、剿??堋⒘T募役、革火耗,種種善政不勝枚舉。其為人廉介仁厚,其處事外和內(nèi)剛。不光治下百姓對他贊不絕口,就連周順昌、周起元、葉向高這些當朝名宦,也對他欽佩有加。他平生以伯夷為榜樣,“治則進,亂則退”,致仕之后也“不忘在溝壑”,始終保持自己的忠臣節(jié)操。楊公翰在南明并未當官,在入清之后,不斷地提及自己的南明“太仆寺寺正卿”的身份,表明自己是明朝的遺老,所以得到林古度的尊敬。他是明代末年溧水諸多鄉(xiāng)賢中清廉正直、勤政惠民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值得溧水百姓稱頌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