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中記載兩宋時期的溧水縣令共有84人,其中《萬歷溧水縣志》卷六“名宦傳”中有15人,但祀入溧水名宦祠的僅有李朝正和史彌鞏兩人。
李朝正(1096—1155),字治表,溧陽人,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李易榜進士,為宋高宗南渡后的第一科,授敕令所刪訂官。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任溧水縣令。
在《萬歷溧水縣志》卷六、《順治溧水縣志》卷六、《光緒溧水縣志》卷五等書中都有傳,以《順治溧水縣志》中記載較為詳細:
李朝正,字治表,由太學登第,歷敕令所刪訂官。紹興間出知溧水縣,有異政,秩滿民泣留。葉夢得薦于朝,高宗曰:“近時縣令以政績被薦,輒別除差遣,莫若進秩久任之,庶幾民安其政。”乃召對,遷一官,賜五品服遣還。陛辭,乞易所得章服封母,從之。戶部侍郎王鈇復薦之,言朝正昨任溧水縣,曾措置均稅,簡易不擾,至今并無詞訴。除太府寺簿,累官至戶部侍郎,奉祀,調(diào)知平江府,卒年六十,官至朝奉大夫。
敕令所,為宋代樞密院編修三司令式所的簡稱,是起草皇帝命令的機關,長官為提舉、同提舉,下設詳定官和刪定官。刪定官,是在提舉的領導下具體負責修改和審定律令。李朝正33歲中進士,登第后任敕令所刪定官。
一 李朝正的家世
據(jù)《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進士”中記載,建炎進士李朝正為江寧人。其實,李朝正為溧陽竹簀人,緊鄰溧水白馬。南宋時,溧水、溧陽兩縣都隸屬于建康府,即江寧府,但江寧府人,不等于江寧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鎮(zhèn)江博物館和溧陽縣文化館聯(lián)合發(fā)掘了溧陽縣竹簀鎮(zhèn)中梅村附近的李彬夫婦墓,發(fā)掘了《宋故李府君墓志銘》一塊。據(jù)銘文記載,李彬的祖先為唐高祖的叔父李亮,后從隴西遷居到句容,南唐時因為戰(zhàn)亂,又遷居到溧陽竹簀的上梅村,其曾祖父為李環(huán)、祖父為李俊、父親為李憲,經(jīng)過幾代人的經(jīng)營,到李彬時李氏家族已成為資積巨萬的地方富豪。又據(jù)《李公朝奉墓志銘》記載,李朝正的父親李華“曾祖環(huán),祖俊,父憲,及華,累世不仕”。有關專家經(jīng)過分析,認為李彬是李華的哥哥,他們兄弟共有五人。李彬、李華、李朝正的生平,在溧陽縣志中均有記載。
據(jù)《嘉慶溧陽縣志》卷十五記載:
李朝正,字治表。性剛直,不茍于勢利。游太學,登建炎二年進士第。歷勅令所刪定官,知溧水縣,有異政,知府葉夢得薦于朝,被召賜對,轉一官,賜銀緋,從民所欲,命還溧水。秩復滿,除太府寺簿。母憂服闋,再除敕令所刪定官。俄除戶部郎,改右司。紹興十五年正月,戶部侍郎王鈇言:“措置兩浙經(jīng)界,竊見戶部員外郎李朝正,昨任溧水日,曾措置均稅,簡易而不擾,至今并無詞訴,乞同共措置?!睆闹?,遂權戶部侍郎。尋奉祠,起知平江府。紹興二十五年卒,年六十。
1.李朝正的父親李華于明弘治年間被祀入溧陽縣鄉(xiāng)賢祠
據(jù)張綱《李公朝奉墓志銘》記載,李華(1043—1129),字君儀,贈朝奉郎,以孝行聞名。家庭富有,有田十余頃。娶倪氏、周氏,子三人:李蘊,李茂,李朝正。女一人,嫁張氏,即南宋狀元、政治家張綱的母親。
2.李朝正是南宋狀元張綱的小舅舅
張綱(1083—1166),字彥正,號華陽老人,潤州丹陽(今金壇薛埠)人。徽宗年間,以舉首貢升入太學,試內(nèi)舍、上舍,均得第一。政和四年(1114)御賜狀元及第,授學官太學正,翌年改授國子監(jiān),政和六年(1116)遷太學博士,后任秘書省校書郎。入朝即論“君子小人混雜,風俗侈靡,宜以祖宗為法”,因與蔡京不合,出任主管玉局觀,后返故宮兼修會典,校正御前文字。建炎元年(1127)進官起居舍人,改遷中書舍人。后授給事中,遷徽猷閣待制。又因忤秦檜受黜,隱居茅山華陽洞20年。紹興二十五年(1155)被召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同年升吏部尚書,翌年為參知政事。紹興二十七年(1157)以資政殿學士知婺州,次年辭官。其生平事跡見《宋史·張綱傳》。
張綱的母親是家中老大,李朝正是家中老小,他比外甥張綱還小13歲。
3.李朝正是南宋溧水進士魏師遜的岳父
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紹興二十有四年,左朝散郎知平江府李朝正罷,以殿中侍御史董德元論朝正與其女婿魏師遜共為商販也。
紹興二十四年李朝正被免去平江知府,是因為董德元彈劾他與女婿魏師遜“共為商販”。
魏師遜(1107—1180),字良翰,他是南宋建康府溧水縣(今高淳)凈行寺魏氏六世孫,參知政事魏良臣(1094—1162)的族叔。魏良臣在建康府學時與秦檜(1090—1155)同為舍生。秦檜于政和五年(1115)考取進士、中詞學兼茂科,魏良臣于宣和三年(1121)考取何渙榜進士,于紹興三年(1133)為敕令所刪定官,與李朝正同事。李朝正于紹興七年(1137)來溧水任縣令,這一年,李朝正42歲,魏良臣44歲(時任行尚書吏部員外郎),魏師遜31歲。
據(jù)《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記載:
(第三甲)第三十六人,魏師遜,字良翰,兄弟四人。四舉。娶王氏、再娶李氏。曽祖繼先,故,不仕。祖惇,故,不仕。父,世謩,故,不仕。本貫建康府溧水縣崇教鄉(xiāng)清化里,兄右廸功郎新御前軍器所事師心為戶。
在《魏氏宗譜》中,因魏氏族人氣憤他是秦檜的同黨,刪除了宗譜中與他有關的資料,只留下了一份世表。世表中說他“淳熙六年去世,年七十三,葬安興木竹園。娶楊氏,封夫人。子二,楫臣、緡臣”。對照世表與他科舉揭榜時的檔案,我們發(fā)現(xiàn),魏師遜中進士時元配王氏(譜中說黃氏)已經(jīng)去世,他繼娶了李氏(李朝正的女兒),并又生下了二個兒子(四舉子)。李朝正于紹興十年因秦檜表兄王鈇的推薦而升職戶部,紹興十八年他的女兒已經(jīng)為魏師遜生下兩子,說明魏師遜在李朝正任溧水縣令時已經(jīng)與他女兒結婚。世表中刪掉了魏師遜繼娶李氏、另生二子的信息,可能覺得魏師遜正是因為娶了李朝正的女兒,才與秦檜搭上關系的,故而不認同這樁婚姻。
魏師遜中進士后,因為有李朝正的關系而深受宋高宗賞識,宋高宗曾賜魏師遜的父親魏世謨“朝士大夫,忠孝為本”八個字作為他子孫的字輩,這是何等的榮耀。他于紹興二十一年(1551)被選為敕令所刪定官,后升為御史中丞。紹興二十三年(1553),宋高宗把魏師遜家鄉(xiāng)建康府溧水縣的永豐圩劃出一部分賜給秦檜,名為秦家圩。紹興二十四年(1154),有三件事讓魏師遜在歷史上與秦檜一樣臭名昭著:第一件,秦檜的孫子秦塤在這一年參加殿試,秦檜想讓自己的孫子得個狀元,可秦塤此前已經(jīng)恩授敷文閣待制,屬于官員,是不能選為狀元的。秦檜特意選派魏師遜、湯思退(他的孫子湯詵于嘉定三年為溧水令,曾修造惠政橋)、董德元(魏師遜同榜探花)等心腹來知貢舉。魏師遜牽頭,統(tǒng)一了大家的意見,董德元更是違規(guī)抄錄了秦塤的試卷編號,他們異常興奮,覺得升官發(fā)財?shù)臋C會來了。他們把秦塤放在一甲第一位,把張孝祥放在一甲第二位。沒想到宋高宗特別欣賞張孝祥的才華,把張孝祥定為了狀元,而把秦塤降為第三名。張孝祥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中狀元時才23歲,他非常崇拜岳飛,但他在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就受到了秦檜迫害。這一榜,除秦塤外,秦檜的侄子秦焞、秦焴等親朋都如愿考上進士,本來位居鎖廳試第一的陸游卻意外落榜,因而這次事件為天下人所切齒。第二件,魏師遜按宰相秦檜的意圖彈劾了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史才,隨即他便以御史中丞兼侍講,充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從中進士到位居副相,只花了六年時間。第三件,他剛任副相不久因“少忤秦檜意”而遭同黨董德元彈劾,被免除相職,其岳父李朝正也被同時罷免。
在溧水、溧陽的縣志中都記述了李朝正于紹興二十三年四月“奉祠,起知平江府”,其實,這一職務變動是因為其女婿魏師遜要被提拔為參知政事(正二品)而避嫌。奉祠,是兩宋特有的祠祿制,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待遇,官員們只享受級別,不用做實事。但是很快,李朝正又被起任為平江知府。
二 李朝正任溧水縣令時的政績
溧水的縣志中都說李朝正是紹興元年(1131)年由敕令所刪訂官出知溧水縣的。但《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七“官守志”中有溧水縣令史改之撰寫的《溧水縣廳壁記》一文,據(jù)該文記載:“李朝正,紹興七年十一月到任,十年四月被召?!苯B興元年十二月到任的溧水縣令名是高堯明。
李朝正42歲出任溧水縣令,在任也只有兩年零六個月,但他重修中山驛、重修儒學大成殿、新建儒學講堂齋舍、修建縣城臨淮橋和通濟橋,后來還奏請朝廷賜名白公廟為正顯廟、賜封白府君為廣惠侯。溧水百姓對他非常崇敬和愛戴,對他的離任依依不舍,宋高宗給他加官一級,賜五品官服(緋袍、佩銀魚袋),讓他重回溧水任縣令,以滿足溧水百姓的愿望。
1.紹興八年,李朝正重修溧水中山驛
據(jù)《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記載:
中山驛,在溧水縣南三十步,惠政橋西南??甲C,偽吳順義中置(唐朝滅亡后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21年,南吳楊溥改國號為順義,共七年),后知縣李彥重建,偽唐升元二年(南唐烈祖李昪的年號,938)蕭儼置軒廊,建炎(1127—1130,是南宋高宗的第一個年號)焚毀。紹興八年(宋高宗第二個年號,1138)李朝正重建,魯詧作記。嘉定十五年(南宋寧宗年號,1222)史改之重修,添置廊廡。紹定四年(南宋理宗年號,1231),史彌鞏重修,來者便之。
惠政橋,即臨淮橋,俗稱小東門橋。中山驛,當時在秦淮河南岸小東門街的西面。李朝正在重修惠政橋、重修中山驛之后,由魯詧為之作《中山館驛記》。
魯詧(1096-1175),字如晦,浙江嘉興平湖人。其兄魯詹為崇寧五年進士,官至提舉兩浙路市舶。魯詧與弟弟魯訔同時考中紹興五年(1135)進士。魯詧歷官戶部郎中、池州知府,平時與朱敦儒為好友,著述頗豐,著有《漢記考異》11卷、《皇朝要覽》100卷、《文集》30卷。魯詧的《中山館驛記》已佚,宋《景定建康志》及元《至正金陵新志》有書目(見《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九)。
乾道三年(1167),宰相周必大(1126—1204)去宜興看望生病的岳父王葆時,曾經(jīng)停泊于中山驛,知縣李衡(字彥平,隆興元年1163十月到任,乾道二年1166再任,乾道三年被召。)等人負責接待。
據(jù)周必大《泛舟游山錄》記載:
(乾道三年三月)癸亥,早飯畢,至溧水縣。知縣李彥平及主簿張修職思新、主簿王迪功尚之、尉張迪功南仲相候于門。入泊中山驛。紹興戊午(1138)李朝正修,魯詧為之記。
李朝正之后,又有史改之和史彌鞏兩任縣令修建了中山驛。
史改之,南宋時溧水縣令,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十二月到任,十五年(1222)十月準省劄除評事。在《景定建康志》中有他所撰《溧水縣廳壁記》一文,其落款為“苕川史改之”。苕川,即浙江湖州苕溪。嘉定十五年,史改之修建中山驛并添置了廊廡,不久升任大理寺評事。只是在如今的溧水縣志中找不到有關史改之的只言片語。
史彌鞏(1171—1250),字南叔,號獨善,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進士,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十月任溧水縣令,紹定四年(1231)十二月滿替。《萬歷溧水縣志》卷六中說他“性剛介而政精明,人服之。首儼庠序”。卷八“藝文志”王遂所撰《小學記》中說“史公提刑彌鞏為令,注意教養(yǎng)”。在《萬歷溧水縣志》卷四“城濠”中記有:“址周五里有奇,門五:東曰愛景,南曰永安,西曰臨淮,北曰望京,東南曰尋仙。宋紹定間知縣史彌鞏重修,前此者無考?!眲⒃鬃豆臉怯洝芬杂浧涞抡?。史彌鞏的詩有《過上方寺題孫鐘井》一首、《失調(diào)名》一首、《詠左伯桃羊角哀詩》二首等。在《宋史·史彌鞏傳》中,真德秀(1178—1235)評價他說:“史南叔不登宗袞(史浩、史彌遠)之門者三十年,未仕則為其寄理,已仕則為其排擯,皭然不污有如此?!?/font>
2.李朝正修建通濟橋、臨淮橋,為白鹿鄉(xiāng)神龍橋易名
據(jù)《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記載:
神靖橋,在縣東南四十三里,舊名神龍橋,知縣李公朝正易今名。
通濟橋,在縣南二十五步,舊有劉公攽所為記,至紹興八年知縣李朝正重建石橋,李南壽作記。
臨淮橋,一名惠政橋,在縣南二十步,下即秦淮水也,舊圖云臨淮橋,前任司馬公重建,兵火燒毀,復造土橋。景徳二年,知縣史良率眾錢重造版橋,舊名濁水橋。紹興八年李朝正重建石橋。嘉定五年壞于暴漲,知縣湯詵重建石橋,榜曰惠政,卓田為記。
《景定建康志》的這些記述,可以拓寬我們對這幾處古橋的認知。據(jù)《順治溧水縣志》卷三“橋渡”記載:
神龍橋,縣東四十五里。舊名神靖,宋知縣李朝正易今名。相傳,昔有女子洗菜,與龍交,有孕,后產(chǎn)一小蛇。懼,棄之溪中,遂成小龍。后婦臨水,龍輒來附,女大駭,因投之以刃,傷其尾,乃躍去。龍去時顧戀其母,每一折則成一灣,凡四十九灣,俗稱為望娘灣。母死溪畔。迄今,清明前數(shù)日內(nèi),溪率暴有魚,居人爭操罾罶取之,皆云龍自湖來祭母,故魚從之而上云。橋以此得名。
通濟橋,北門外,明嘉靖戊戌,橋壞于水,知縣陳光華倡,義民武㵢重建。崇禎十六年,又圮于水,邑人出貲,姚宗顯、甘繼龍督建。
惠政橋,在東門外,即臨淮橋,嘉靖間圮,知縣曾震以筑城余工重修。崇禎十六年邑民馬繼桂倡建。秦淮橋,在小西門外,舊志云臨淮者,誤。
神龍橋,也叫神靖橋,據(jù)《萬歷溧水縣志》卷四“杠梁”記載:“神靖橋,舊二志載,而今無查者?!倍樦沃竞凸饩w志,采錄了民間傳說,記述得比較詳細。只是,李朝正是把神龍橋改成神靖橋,還是把神靖橋改成了神龍橋,現(xiàn)在也說不清楚了。不過,筆者覺得還是神龍橋這名字比較接地氣。神龍橋,在溧水縣白鹿鄉(xiāng)(東廬山東面,今白馬鎮(zhèn)),地處在溧水與溧陽之間,李朝正于往返兩地途中駐橋賞景,順便想個好聽的名字,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通濟橋,在縣南二十五步。南宋時期,縣衙在城隍廟西,通濟橋在縣衙的南面,在俞栗狀元坊的北面,即如今的北門橋。劉攽(1023—1089),字貢父,號公非。江西樟樹人。劉攽與兄敞同舉仁宗慶歷六年(1046)進士,官至中書舍人,與蘇軾、王安石、司馬光皆有交往,著述豐富,除了與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鑒》外,自己獨立完成的著作還有100多卷。劉攽的《通濟橋記》不知因何人而寫,文章也散佚不見,很是遺憾。紹興八年(1138)李朝正為溧水縣令,修通濟石橋,由李南壽作記。李南壽,字元衡,浙江麗水龍泉人,宋高宗時知道州,擢起居舍人,尋改禮部侍郎。李朝正與李南壽的關系,以及李南壽《通濟橋記》的寫作背景與內(nèi)容,我們也無法獲知。
臨淮橋,在《景定建康志》中記載的信息量很大。前任司馬公重建之事,我們難以考證,兵火燒毀后建成土橋,也無法查知,舊志稱臨淮橋,我們也難知出處。關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知縣史良集資造為版橋,舊名濁水橋之事,據(jù)《溧水廳壁記》記載,史良為“至和二年(1054)四月到任”。史良的前任為李叔軻,皇祐四年(1052)四月到任,后任為詹彥光,嘉祐二年(1057)四月到任。這說明史良造臨淮橋板橋不是“景德二年”,應為宋仁宗“至和二年”。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李朝正建為石橋,說明前面的板橋用了80年。到了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石橋被洪暴沖垮,知縣湯詵重建石橋,題名為惠政橋,卓田撰寫了《惠政橋記》一文。按,湯詵,嘉定三年(1210)十月到任,六年(1213)六月任滿,浙江處州人(麗水),是丞相湯思退的孫子,在《萬歷溧水縣志》中有傳,文中稱贊他“存心仁恕,民共戴之,見于途歌”。卓田,字稼翁,號西山,福建建寧府建陽人,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進士,能小詞,以能賦馳聲,可惜記文也已散佚。
3.紹興十年,李朝正重修溧水儒學
據(jù)《景定建康志》卷三十“儒學志三”記載:
唐武徳元年,建至圣文宣王廟,在縣東三十步。本朝熙寧二年,知縣關杞遷于通濟橋之東南,建為學。紹興八年,知縣李朝正重修大成殿,并建講堂齋舍,鄭公剛中為之記。
按,此處紹興八年(1138)應為紹興十年(1140)。
鄭剛中《重建學記》(見《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云:
九州之俗,非大陋鄙,未有不樂教化、崇學校者。
溧水縣學,建于熙寧己酉(二年,1069)邑宰關杞為政之年。至紹興丁巳(七年,1137),邑宰李侯謁廟之日,顧所存者僅惟門殿,梗莾頹翳、蕭然煨燼之余,侯延長老問之曰:“邑萬戶,俊秀可儒雅者宜眾,其不相與出力、飭新茲廢者,豈薄子弟乎?”長老愀然進曰:“披猖而來,邑政之廢甚于學,田桑不植,賦取不均,瓶間糠豆不能飽,文書至門征取,無則憂苦無聊,勞吏為無計。今獨幾得良令,求生全他未皇也。”侯聞之,夜不能寢,旦起,治政事,謂隱租匿役,邑之大弊,置立程度,若將廉治者,欺吏悍民咸歸誠自出,邑賦大平。于是富者安、貧者樂,婆娑從容,皆于暇日問孝弟忠信,爭先為之。長老又進而言曰:“公向謂廢而不飭者,今茲敢請侯?!奔慈諡槁柿抛粼劵膶m經(jīng)營,四顧默有區(qū)處,則退而市材鳩匠,以繩墨授梓人,俾次第旁屋皆以舊殿為制,為堂、為廡、為棲士之舍、寓賓之次、器用之庫、庖湢之所,外至小學,為屋一百八十楹,自經(jīng)始,距紹興庚申(十年,1140)二月丙午,凡五十有八日而落成,皆廉用積余,植仆補壞而為之者。士既鼓篋,上下釋奠,升降拜起,皆知在儒雅教化中,而輪奐鼎新之自,初弗知也。
鳴呼,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古之制也。而夫子答問之言則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故知學校之興,必在富庶安樂之后。茍斯民終歲勤動,得養(yǎng)其父母,雖有庠序,其得游之?此邑長老之意也。雖然,布之士群居于詩書禮樂之府,漸染以仁義忠和之澤,他日得時行道,與夫朝廷取以備公卿百執(zhí)事之選者,靡不由此以出。侯既稱長老之意,則所以待邑士者,今無不至矣。邑之士所以自待、所以報侯者,猶未能知也。
侯名朝正,字治表,登建炎二年進士第。
紹興十年冬十月丙戌 左奉議郎權尚書禮部侍郎兼詳定一司勅令榮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鄭剛中記。
鄭剛中(1088—1154),字亨仲,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1132)第三名進士及第。初授左文林郎,任溫州判官。紹興六年(1136),經(jīng)宰相秦檜之薦,任敕令所刪定官,受宋高宗賞識,升任宣義郎,兼授太常博士。紹興九年(1139),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除禮部侍郎。紹興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紹興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紹興十四年(1144)充陜西分畫地界使,奉命到陜西與金使劃定疆界事。因反對議和,被秦檜迫害致死。秦檜死后,鄭剛中案得以昭雪,恢復其資政殿學士的官職,追謚“忠愍”。鄭剛中于紹興六年時與李朝正同為敕令所刪定官,有同事之誼。
4.紹興十年,李朝正請于朝廷,宋高宗賜城隍廟額“正顯”
宋高宗賜額“正顯”,一說是紹興九年,一說是紹興十年(1140),一說是紹興十七年(1147)。筆者以為紹興十七年的可能性更大.
據(jù)《萬歷溧水縣志》卷二“祀典”記載:
城隍廟,在通濟街,唐縣治也。宋元符間廟日圮,邑人俞琢等重建。紹興間知縣李朝正請于朝,賜額曰“正顯”,封廣惠侯。
在《萬歷溧水縣志》卷八“藝文”中有乾道元年(1165)十一月提舉王端朝所撰《重修正顯廟記》一文:
紹興十年,故戶部侍郎李公朝正實宰溧水,有祈必獲,聞于朝,錫廟額曰“正顯”,始以陰功受命帝書,后進封廣惠侯,緄章信珪列于五等。
王端朝(1123—1166),字季羔,澶淵(河南濮陽)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紹興二十九年(1159),為江南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歷提舉兩浙市舶,知永州。高宗南渡時,浮家居于溧水,《萬歷溧水縣志》卷七有流寓傳。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病故,年僅44歲。在《重修正顯廟記》中,王端朝說:“端朝浮家而來,卜筑溧源,起居飲食皆神之庇。邑人以紀事見屬,夫其可辭?”
元《至正金陵新志》記載:
溧水州城隍廣惠侯廟。在州東百步,蓋唐縣治基也。神即唐縣令白季康,祈禱必應。宋元符中邑民俞琢率眾建廟。紹興九年,李朝正請于朝,賜額正顯,十七年,封廣惠侯。
另據(jù)《光緒溧水縣志》卷八“典祀志”記載:
紹興十七年,戶部侍郎李朝正曾宰溧水,至是,請于朝,賜額“正顯”。
在“城隍廟”下又有宋紹興十七年敕建康府溧水縣正顯廟制詞:
惟神夙著惠政,懷于一方,遺愛流傳,廟食殊久。凡雨旸之所禱,皆響答而感通,功既及民,可無褒典?錫茲美號,寵以侯封,永孚靈休,副我顯渥??商胤鈴V惠侯,奉敕如右,牒到奉行。
據(jù)黃秉石《偶得紺珠》記載:
如溧水白府君,其初想以懷德立祠,其后顯有靈異,宋紹興間更褒大之,觀其制詞,亦未奉為城隍也。
其實,南宋紹興年間,白侯廟不叫城隍廟。紹興十七年(1147),李朝正升任戶部侍郎,并成為殿試復試官,他請求朝廷后,宋高宗賜封白侯廟為正顯廟,賜封白季康為廣惠侯。元《至正金陵新志》(至正三年,1343)卷十一稱城隍廣惠侯廟。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以臨御之初,與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眷茲縣邑,靈祇所司,宜封曰‘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顯則威靈丕著,佑則福澤溥施?!泵魑辞宄?,乳山老人林古度寫有《正顯廟》詩一首。
5.紹興十年,李朝正受賜五品官服
據(jù)《江蘇省通志稿》記載:
紹興十年(1140)夏四月丁未(二十一日),知建康府溧水縣李朝正召赴行在。上召對,遷一官,賜五品服,遣還。
據(jù)《順治溧水縣志》卷六記載:
乃召對,遷一官,賜五品服,遣還。
據(jù)《嘉慶溧陽縣志》卷十五記載:
知府葉夢得薦于朝,被召賜對,轉一官,賜銀緋。從民所欲,命還溧水。
葉夢得(1077—1148),蘇州人,著名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是其舅舅。紹興八年(1138年),授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葉夢得任建康知府時向朝廷推薦了李朝正。李朝正召對之后,宋高宗很賞識他,將他官升一級,賜給他五品銀緋官服(唐宋時五品朝散大夫為緋袍、佩銀魚袋),考慮到溧水百姓曾苦苦挽留,便讓他再回溧水任縣令。李朝正回溧水前請求宋高宗把欽賜的緋袍禮服改換成朝廷對他母親的敕封,宋高宗答應了他。緊接著,戶部侍郎王鈇(秦檜的表哥)又來推薦他,說“李朝正任溧水縣令時,曾采取措施均衡賦稅,簡單易行,又不侵擾百姓,溧水百姓對他沒有一點怨言。”朝廷于紹興十年四月,升李朝正為太府寺主簿,他這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溧水。
三 李朝正離任溧水后的主要經(jīng)歷
1.任職太府寺簿
紹興十年(1140)四月,經(jīng)王鈇推薦,李朝正升任太府寺主簿。
王鈇,字承可,號亦樂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秦檜舅舅王本(字觀復)的兒子。秦檜推薦至朝中任官,歷兩浙西路提點刑獄,遷本路轉運副使,擢戶部侍郎,措置兩浙經(jīng)界。以敷文閣直學士知湖州,徙廣東經(jīng)略使、知廣州。十九年,卒于官。
太府寺,掌管國家財貨之政令、庫藏出納、商稅、平準、貿(mào)易等事,即主管國家的財貨、貢賦等類事務。有卿、少卿、寺丞、主簿等職。主簿二人,掌印,省鈔目,句檢稽失,平權衡度量。
2.歷任戶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權戶部侍郎
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紹興十四年(1144),三月丁巳,左奉議郎敕令所刪定官李朝正守尚書戶部員外郎。
紹興十五年乙丑(1145),正月,戶部侍郎王鈇言,本部員外郎李朝正嘗知溧水,均稅不擾,請與共事。十二月,戶部員外郎李朝正、金部員外郎宋貺,并為右司員外郎。
紹興十六年(1146),二月丙寅,尚書戶部侍郎王鈇充敷文淵閣直學士知湖州,以鈇引疾有請也,右司員外郎李朝正權戶部侍郎,措置經(jīng)界。三月癸巳,戶部侍郎李朝正言諸路提刑拘催諸州經(jīng)總制錢,有獎無罰,事屬僥冒,乞立減展磨勘年格法,從之。
李朝正升任太府寺主簿后,又回到敕令所任刪定官,不久,歷尚書戶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權戶部侍郎。王鈇生病后,讓李朝正代替他“措置經(jīng)界”。
“經(jīng)界”一詞,出現(xiàn)很早,意為土地、疆域的分界?!?/font>孟子·滕文公上》認為:“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jīng)界?!?紹興十二年(1142),兩浙轉運副使李椿年上言經(jīng)界不正十害,建議實行經(jīng)界法,宋高宗讓李椿年措置,遂設立經(jīng)界所,負責清查與核實土地占有狀況,以平江府(今蘇州)為試點,逐漸推廣至兩浙,再推廣至諸路。
經(jīng)總制錢,是經(jīng)制錢和總制錢的合稱,屬于附加雜稅,是南宋財政的重要收入,由各路提點刑獄官督責。但由于此項賦稅歲有常額而無常入,征稅官吏常會巧立名目、橫征暴斂,使民間受害。李朝正認為這種有獎無罰的政策會讓征稅官吏為貪冒榮譽而不顧百姓死活,他建議建立“減展磨勘”的考核辦法來限制征稅官員的行為。磨勘是朝廷通過勘察官員政績,任命和使用官員的一種考核方式。據(jù)《宋史·選舉志》記載:“俟至半年,類考較前三年定為三等:中者無所賞罰,上者轉官、或減磨勘,下者降官、展磨勘,各有等差?!睖p磨勘,是提前升職或參選,而展磨勘,則是推遲參選或升職,朝廷采納了李朝正的意見。
據(jù)《江蘇省通志稿》記載:
紹興十五年正月戊辰,命權戶部侍郎王鐵措置兩浙經(jīng)界。李椿年既以憂去,秦檜請用鈇。上因言經(jīng)界之法細,民多以為便。檜曰:“不如此,則差役不行,賦稅不均。積弊之久,今已盡革。去年陛下放免積欠,天下便覺少蘇?!辫F言,“本部員外郎李朝正,嘗知溧水縣,均稅不擾,請與共事?!庇盅裕骸敖癞敻镌幟麙稇簦指暗?,使差有常籍,田有定稅,則差役無爭訴之煩,催科免代納之弊。然須不擾而速辦,則實利及民,欲更不劃圖,又造砧基簿,止令逐保排定,十戶為一甲,令遞相糾合,從實供帳二本,積年所隱,一切不問。如有不實,致人陳告,即將隱田給以充賞?!睆闹?。
王鈇措置兩浙經(jīng)界時,便把李朝正調(diào)去做他的助理,主要是看重他在任溧水縣令時采取的賦稅政策深得民心。不久便升他為右司員外郎,二個月后,又升他為權戶部侍郎。
清河郡王張俊任淮西宣撫使時駐軍建康府,大肆征收租稅,民不聊生。建康知府晁謙之(晁補之的堂弟)上奏朝廷,希望減輕百姓負擔。紹興十六年七月,李朝正讓總領所在審明情況后能予以蠲免。
據(jù)《江蘇省通志稿》記載:
紹興十六年七月。丙申,江東轉運司建康府言:“本府民戶所欠官錢六萬余緡,委是貧乏,無可催理,乞特賜蠲免?!睓鄳舨渴汤衫畛蛄羁傤I所審實蠲放,從之。先是清河郡王張俊為淮西宣撫使,駐軍建康,責部民子錢息之不已,積不能償,則獻于朝。奏下守臣,敷文閣直學士晁謙之詰得其狀,立上言:“皆窮民,愿勿責?!鄙显S之。
與南宋名將張俊不同的是,李朝正一如既往地關心著民間疾苦。
3.紹興十八年任殿試覆考官
據(jù)《紹興十八年(1148)同年小錄》記載:
三月二十三日引試御試,勑差初考官左朝議大夫權尚書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沈該,左奉議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陳誠之; 覆考官左朝散郎權尚書戶部侍郎李朝正,左宣教郎守尚書司封員外郎湯思退,左奉議郎守尚書司勛員外郎沈介; 詳定官左朝奉郎試工部尚書詹大方。
左朝議大夫沈該、左奉議郞陳誠之、左朝散郞李朝正、左宣教郞湯思退等人參加了紹興十八年的科舉選拔工作,擔任執(zhí)事官。李朝正53歲。
四月十七日,皇帝御集英殿唱名賜狀元王佐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共三百三十人釋褐。
宋代的同年小錄,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有《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和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紹興十八年科舉為宋室南渡后第七科,這一科能留傳下來,并不是因為狀元王佐像文天祥那樣有名,而是榜中有第五甲第九十名中進士的朱熹。
(第五甲)第九十人,朱熹,字元晦,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年十九,九月十五日生。外氏祝,偏侍下第一。兄弟無。一舉。娶劉氏。曾祖絢,故,不仕。祖森,故,贈承事郎。父松,故,任左承議郎。本貫建州建陽縣群玉鄉(xiāng)三桂里。自為戶。
朱熹(1130—1200)中進士時,才19歲,狀元王佐(1126—1191)也才23歲,榜眼董德元與李朝正同年(53歲),魏師遜42歲。
朱熹中進士后,曾任同安縣主簿、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其《白鹿洞書院揭示》聞名遐邇。后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元、明、清三朝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他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這份《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也因朱熹之故,而為歷代講學之家傳錄,明弘治中,王鑒之重刻于紫陽書院,改名《朱子同年錄》??滴跄觊g,朱熹被欽賜祀入曲阜孔廟大成殿,成為十二哲中唯一不是孔子學生的圣賢。
按,《溧水光緒縣志》卷十三“流寓”中王端朝,即《重修正顯廟記》的作者,很多資料說他是紹興十八年進士,但筆者在《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中并未查及。這一科,禮部共向朝廷特奏了457人,但殿試時只選取了五甲330人,有127人落選。若王端朝真的在紹興十八年中式,那就有可能在落選者名單中。
4.紹興二十三年知平江府事
李朝正奉祠之后,起知平江府。據(jù)《吳郡志》卷十一記載:
李朝正,左朝請郎,紹興二十三年(1153)四月到,二十四年十一月罷。
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紹興二十有四年秋七月十有一月,壬申,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官魏師遜落職。殿中侍御史董德元再論師遜“買賤賣貴,自同商販,在朝堂有詣稟白者,則必背面他視,略不關省,黎明而入,既飯而出,漫不可否”一事,乞重加竄殛。故有是命。
左朝散郎知平江府李朝正罷,以殿中侍御史董德元論朝正與其女婿魏師遜共為商販也。
魏師遜與董德元不僅是同榜進士,還都是秦檜的同黨。魏師遜彈劾王綸、彈劾史才,都是按照秦檜的意思去辦的。不久前魏師遜、董德元等人還一道為秦檜孫子秦塤科舉的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但魏師遜升任參知政事后,不知因何事違背了秦檜的意愿,董德元趁機便拼命彈劾,其理由是“買賤賣貴,自同商販”。那時的彈劾其實只是一個借口,比如,岳飛被莫須有罪名被殺,朱熹還曾因“不孝順母親”等事被彈劾而免去官職。當然魏師遜的事情不能說是冤案,有點類似于狗咬狗,但董德元下手之狠,恐怕是秦檜對魏師遜很失望才導致的,董德元先是請求朝廷“重加竄殛”(流放和殺頭),接著又指控李朝正“共為商販”而罷免了他平江知府一職。事實上,李朝正是典型的以民為本的正直的官員,若說他與女婿共為商販,明顯是胡說八道了。
5.紹興二十四年編成《備急總效方》40卷
李朝正是南宋政治家,也是著名的醫(yī)學家。在《江南通志》中記有李朝正所作《備急總效方》四十卷。據(jù)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載:
《備急總效方》四十卷,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大抵皆單方也。
相關研究資料記載,李朝正于紹興二十三年任平江府(蘇州)知府時,深感單方藥簡可拯急病,便檢尋《證類本草》《圣惠方》《深師方》《金匱方》《肘后備急方》《葛氏方》等近170種古代文獻,于紹興二十四年(1154)編成《備急總效方》40卷,上梓刊行。這本書在內(nèi)容、版本、臨床、醫(yī)藥學史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是研究宋代以前醫(yī)學文獻資料的重要參考書籍。此書的紹興刊本,現(xiàn)藏于日本杏雨書屋,為世間唯一傳本。
李朝正于紹興二十四年十一月因魏師遜案受牽連被免官,紹興二十五年(1155)病逝于溧陽家中,享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