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查看大圖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
bf096b63f6246b604695b2300b40f348500fa21c.jpeg (79.65 KB, 下載次數(shù): 188)
下載附件
2019-8-21 08:53 上傳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存在和演續(xù)己有幾千年了,其承載著巨大而豐富的歷史信息。天地星辰,山川河岳,人文風物,傳奇秩事等等無不在地名中體現(xiàn)出來。如帶墩,星,墳,堆等字的地名大都有故事可挖,而帶關,鎮(zhèn),邊,洼,凹,沖,棚子的等都具有明顯的地域、地理和方位等方面的信息,而以人,神,怪或動物或其他事件命名的地方則所傳出的信更直接。所以說弄清楚了一個地方的地名來由,那么這個地方的人文歷史和地理風貌就基本可以了解了。
我溧水區(qū)春秋屬吳,也就是說史記中載太伯奔吳的地方原為“荊蠻”,因太伯自號“勾吳”,又有荊蠻的百姓認為太伯這個講義氣追隨他的就有千余戶,尊他為吳太伯。到了武王伐紂時,武王找到了太伯和其弟仲雍的后代周章,這時的周章己是吳君,武王就仍封周章于吳地。言及溧水,春秋戰(zhàn)國時吳,越,楚屢有征伐,互有勝敗,于是溧水也就因勝敗而變化著歸屬。到了秦始皇時設溧陽縣含溧水,屬鄣郡,漢孝武帝時廢鄣郡,設丹陽郡,一番沿襲后到隋高祖開皇11年(公元591年)析溧陽西北境及丹陽故地置溧水縣,隸蔣州。現(xiàn)在認為溧水建縣應從此計。
回到地名上來,我們還是先從縣城開始再往外圍拓展。據(jù)溧水縣志輿地志.城濠(順治志)和光緒志建置志城池載:溧邑舊城自開化始,即今高淳固城一帶,后又到溧陽的陵平,到隋開始在今天的這個位置筑城,時間不詳。當時環(huán)城設了五個門,東愛景,南永安,西臨淮,北望京,東尋仙。宋朝時史彌鞏當縣令修了一次,到了明洪武時知州鄧簽重筑城垣,作了些擴大,增加到六個門,大東,小東,大西,小西,南門,北門。沒幾年知縣郭云弄了一下,正德年間知縣陳銘用磚以甃,沒多久就毀壞了。第二年又來個叫陳憲的知縣就筑土城,王從善嘉靖四年因建文廟就東擴了二十八丈建了一座石橋泄水。到了嘉靖十年發(fā)大水,東南邊的城塌了,是一個叫張問行的知縣把這塊修復了。又過了七年,東南諸山蛟起水涌,溧水“城盡圮”,過了二十年,知縣曾震開始建石城,高三丈,范圍沒有擴大,到三年后的嘉靖四十年又換了個知縣叫陳文謨的工程才完成,門還照原來的復建,只用石塊甃在外層,里面仍然用土,所以雨大了就會塌,比較憂心。而伴著這六個城門又出現(xiàn)了小東門外的永安街,北門外的望京街,大東門外的尋仙街,大東門里的通濟街等,至于北門外的官井三眼井和城南的四眼井也是很有名的地物標志。據(jù)傳建城隍廟的木材就是由神仙作法從三眼井里冒上來的,當然這個說法現(xiàn)在已沒人相信,只是我們依此可以推測彼時的溧水應該已有比較成熟的水運系統(tǒng),而碼頭或就在三眼井附近。至于三眼井據(jù)劉福喜老人講,他親眼見的三眼井并不是三口井,而是一口井上三個石眼。對此我們后面會有追尋。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由海南實施的關于地名應擯洋棄怪的舉措,這個問題在其他地方比較嚴重,而我溧水則做得比較好,沿用和保存了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信息。如天生橋大道,秦淮源大道,馬場路,珍珠路,八里崗路等等,而象三眼井,四眼井這些地物標志的名字也希望盡量保存下來。
打住,回到溧水的城濠。溧水城的護城河分東西兩邊,從東廬山青洪山的來水匯于東南,從南渡橋,荊塘山的來水匯于西南,城南沒有護城河,因水勢而成自然水道。到了崇禎年才有知縣余厥成以防流賊侵竄為由令民工開了一條城南護城河,此舉則為地貌專家視為不利于縣城。溧水城并無一定量的洪源,基本是看天雨或旱,塞其流是可以蓄水的,但城卻太低了,而東南面的水一旦多起來又無法遽泄,則城池堪擾。如是就有了后面關于永壽塔及水系水利一些的故事。
從這段記載看,溧水城修修建建很多次,直到最后成型于石砌城墻,毀于日軍轟炸。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從這溧水縣城的六大城門引申開去,由門到街,由街到市,由市到衙,由衙到廟,由廟到寺,由寺到橋,由橋到坊等等拓展開來,尋跡問蹤,一探究竟。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志也可參與進來,共同探討。
系列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