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查看大圖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
作者-張啟興
筆者在芮氏祠堂一個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老物件。據芮老介紹,這個老古董就是一只“水龍”,距今有200多年了,在過去是個救火工具也屬老行當。筆者注意到,整個“水龍”為鐵木結構,橢圓桶呈棕色,長不足1米,高1米多,整個木桶可以裝百公斤左右水,桶的底部有木架子支撐著,很重,1人還搬不動,要2個人才能抬得動。隨即,大家把“水龍”抬到一處空地,筆者觀察到,桶兩邊分別刻有“太平水龍及倉口前?!弊謽樱抢险f,這幾個字意思是“水龍可以保大家太平,過上平安幸福的日子”。其上方有類似于杠桿的工具,中央有一個加壓裝置,兩邊兩個活塞,用于抽水和加壓,原理其實跟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壓水井比較相似。救火時,只要通過桶上面的龍桿把柄上下來回壓動,水管一頭接在桶的兩側,一頭接在水瞄上,桶里的水通過水管、水瞄口就能夠將水壓送出去救火,噴水高度最高可達20米左右,這在當時的功效不亞于現(xiàn)在的高噴消防車。這種“水龍”需要八個人一起用力,參加救火的其他人就用水簍、木桶、面盆等提水工具從河里提水倒入這個橢圓桶內,給“水龍”不斷補充水源來救火,它與天上會噴水的龍有點相像,所以被叫做“水龍”。
芮老指著“水龍”回憶道,大約在50年代,倉口一戶村民家曾經發(fā)生火災使用過一次“水龍”,當時救火都是全村的人一起行動的,村里的每個人都會提著自家的水桶或盆等工具從河塘里打水再一個個傳遞著往水龍里灌水,年輕人會輪流拼命地上下壓動桶上面的把柄,一組人沒力氣了就會換另一組年輕人,不斷接力換人和加水,才能保證“水龍”有不斷的水源和足夠的壓力將桶里的水壓出。那救起火來的場面非常的壯觀,芮老一邊示范演示著當時救火的場景,一邊闡述著水龍在科技和制造水平尚不發(fā)達的當時所發(fā)揮的重要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消防裝備的出現(xiàn),“水龍”這個老行當也漸漸淡出了大眾百姓的視野。芮老說,目前,倉口古村落村民防火意識還不到位,村里沒有消防栓,一旦發(fā)生火災,消防車只能停在村口,水壓也跟不上。因此,期望有關消防部門考慮倉口村消防設施的配建,以求更好地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現(xiàn)在我們村有兩臺這樣式的百年“水龍”,這個最老,我們每年還要對它進行涮涮桐油,擦拭零件等方面的保養(yǎng),還有與“水龍”配套的4個幾米長的“火鉤”是用來扒失火房子的,以免減少火勢蔓延和擴大損失。
筆者在想,舊時的“水龍”,可以說是農耕時代民俗文化的一種遺存和見證物,“水龍”的出現(xiàn)是一個歷史時代的印記,而當時的在科技不發(fā)達的時期,“水龍” 在防火減災方面發(fā)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是舊時百姓自救和互助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近代消防史上的一個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