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114網==

標題: 《抓生產搞副業(yè)年年高工資--前蘆家莊故事之十七》作者.. [打印本頁]

作者: 健康快樂    時間: 2024-1-2 22:44
標題: 《抓生產搞副業(yè)年年高工資--前蘆家莊故事之十七》作者..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樂 于 2024-1-2 22:50 編輯

抓生產搞副業(yè)年年高工資
---前蘆家莊故事之十七
作者陳維銀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1962年底,中共中央發(fā)布文件規(guī)定,農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至少30年不變。
       自1963年起,人民公社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文件肯定了生產隊有獨立核算權和分配權,且30年不變。的確不變,自1963年到1981年10月,分田到戶前19年沒有變。
       生產隊一年的各種收入匯總為總收入,總收入包含:上繳國家公糧收入款,生豬、羊及各種經濟植物賣給供銷社的收入款,大隊企業(yè)如磚瓦廠、林業(yè)隊回到生產隊的收入款,分配給社員的口糧、柴草、肉、魚、油、花生、黃豆、芝麻等等折價為生產隊的收入款,
       不計入總收入的有:留存各種種子、牛吃的稻草,為做水利工程備用的草、糧、油。
       生產隊一年的各種支出匯總為總支出,總支出包含:上交國家的各項稅款和費用,購買生產資產如肥料、農藥、種子、薄膜、農機農具、油料、維修費、購買苗豬小羊羔。生產隊建倉房、豬圈、羊圈、浴室支出等,供養(yǎng)五保戶、軍烈屬、困難戶等費用。
       大隊分攤的民辦老師、幼兒老師、赤腳醫(yī)生的費用,大隊分攤的還有大隊干部如書記、副書記、主任、副主任、大隊會計、民兵營長、婦女主任、貧協主任、治保主任、團支部書記、大隊電工等等費用。
       每年分攤到我們村莊一個隊的水利工程,每年至少出工約600至1500個勞動力、出工時還自備糧草,平調搞水利的人工工分參加隊里分配,無形中減少了生產隊里的工分價值,出水利工是農民無償給國家做貢獻,而農民沒有抱怨更沒有反感。
       年底按全隊社員的總工分數,總收入是要留存各種備用金,扣除上述種種款項后的總余額,除總工分數計算出一個工分的價值。
       戶口在生產隊的所有人員,有勞動能力的不分男女老少,經評定工分分值,由副隊長每天分工安排農活,當天晚上由記工員到副隊長家里,給所有白天參加勞動人員記工分,記工分冊是印刷表格,一張表上并排三個人的名字,從一號到三十一號,一個月記滿后交到會計處,由會計逐月匯總。
        生產隊有了生產自主權,又有以生產隊為核算的定心丸,為提高生產隊年底分配工資,在以糧食生產為前提下,我父親想方設法大搞副業(yè)。
       1962年起,在東面竹山半山腰栽了十幾畝桐油樹,生產隊冬季保養(yǎng)農具要用桐油,有剩余的桐油賣給供銷社。隊里在村莊有空地處種了大片的蓖麻,在南山東山坡地里種植了十幾畝薄荷。蓖麻籽、薄荷油都賣給了供銷社。
       1963年起,在竹山西頭半山腰上,選定三塊田地約五畝的面積,該地塊是半砂半土,土壤肥沃、透水性好的田地,不適合種水稻且十分適合種植一種高檔藥材太子參。高檔藥材太子參種植前,派專人學習太子參種植技術,又派專人管理,經過精心管理,每年太子參長得如小胡蘿卜,每年賣太子參的收入非常可觀,1963年至1970年,連年種植太子參,太子參的收入在工資分配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僅1963年秋由張榮才經手出售太子參,第一次賣810元,第二次賣900元,一年出售太子參一項收入約2500多元。
(, 下載次數: 38) 太子參種植在透水半砂質地塊里長勢良好


       又在村莊周邊眾多水塘養(yǎng)魚,村里小型水塘在那家門口由那家放魚苗,收益歸那家,1965年7月26日生產隊組織魚苗3130尾,分給各家放魚苗,魚苗2分5厘一尾。
(, 下載次數: 31) 記憶中生產隊分魚的場景


       又在塘里栽種了塘藕、新品菱角,還在村前栽了二畝地薺子,塘藕、菱角、薺子采摘后分給各家,年底公魚塘起魚后按全隊人頭分配,還留2—3頭壯豬,春節(jié)前宰殺,按人頭和戶搭配著分配。
(, 下載次數: 34) 記憶中生產隊分豬肉的場景


       每年西邊塘里到夏季,藕葉荷花將西邊塘覆蓋,在夏季剛剛生長的嫩藕,我和小友脫光衣服,下到水塘里踩嫩藕吃。臘月過年前抽干塘里的水,男勞力們興高采烈集體扒藕,幾乎不賣,分給社員們過年用。
(, 下載次數: 29)

(, 下載次數: 29)
夏季藕葉荷花覆蓋了西邊塘


       還有好幾個水塘里栽種新品種菱角,是那種二只角的品種,有我半個手掌大,沒有成熟之前特別水嫩,又好剝殼,我總是在下雨天沒有大人出門時下塘,逐個翻起菱角盤子,見到菱角就摘,新品種大菱角太好吃了??上ЫY果率非常低,沒什么收益,隊里栽種新品種菱角可能連成本都沒有收回。
(, 下載次數: 33) 滿塘的新品種菱角


(, 下載次數: 31) 二只角的新品種菱角


       每年還在村前一畝多田里栽了荸薺,荸薺苗栽種下去后,要砍一種辣蓼草踩在一行一行的荸薺苗之間做肥胖,荸薺才能結的又多又大。
       初冬季開始挖荸薺,我們小伢可高興了,抓起荸薺在身上擦擦,大口吃了起來。
(, 下載次數: 31)


(, 下載次數: 35) 田里栽了荸薺


(, 下載次數: 30) 又紅又嫩的荸薺


       想方設法搞副業(yè),有機會綁扎大掃帚賣。家住梁山崗孫志強,三年饑餓期間他跑去郎溪縣大山里討生活,他大哥住后蘆家莊,由他們兄弟聯系,聯系到郎溪縣畢橋公社施宏大隊施灣生產隊隊長施居元,他們那里漫山遍野都是毛竹,每年入冬砍伐大量毛竹,而毛竹竹梢丟棄不要了,去畢橋公社施宏大隊單程約280里。
   梁山大隊明家有一輛大型板車,大型板車載重2-3噸,板車輪胎是大卡車輪胎,我父親多次去借用,借用大板車去郎溪拖毛竹梢。
       1963起連續(xù)多年冬季農閑時,我們隊一次組織七位青壯社員為一個小組,輪流去郎溪大山里拖毛竹梢。去時是上坡路,到郎溪縣城170多里路,在附近縣城找一橋洞睡覺,撿柴禾燒開水泡鍋巴吃,第二天還有80多里路程,到達大山里,將零星散落在竹林里竹梢收拾一處,費盡周折將竹梢挑出竹林,十分辛苦,有時當地大隊派人巡邏,不給撿拾抓住還要受處罰。
       回來的路大多是長下坡,大板車撐控不住還非常危險,一次回程,任天懷撐大板車車把,下坡時沒有控制住車速,大板車失去了控制,任天懷在車前被大板車推著高速度狂奔,我小佬陳孝元也跟著大板車狂奔,當時馬路上沒有其他車輛,跑了二三路遇上坡才減速下來,自那以后再不敢大意了。
       拖回毛竹竹梢的同時,還在當地買回大量竹籃子,竹籃還沒有安裝拎手,回來裝上拎手加價買出,用毛竹竹梢綁扎大掃帚賣,一開始又不會綁扎,于是由孫志強從楊中縣龍征公社紅磚大隊第九小隊,請來他朋友籮匠肖成福,幫我們隊里綁扎大掃帚。2塊錢一把賣給周邊生產隊,每年僅大掃帚和竹籃子收入約1000多元,我小佬陳孝元派去給籮匠肖成福打下手,一個冬季我小佬陳孝元學會了綁扎大掃帚,然后又教會幾個人,此后多年綁扎大掃帚就自力更生了。
       那些年,集體經濟也只能在種植、養(yǎng)殖范圍內經營,象綁扎大掃帚賣和販賣竹籃,如果是個人就屬于投機倒把了,生產隊集體經營就避免了投機倒把罪名,凡是能合法賺錢的經濟事務,我父親都想方設法去賺錢,畢竟賺錢太難了。
       生產隊副業(yè)收入增多后,我父親帶領社員們在村西建了五大間磚瓦房做生產隊的倉庫,磚瓦木料是買劉金華家的,他把他家在崗頭里大瓦房拆了,將全部磚瓦木料賣給生產隊蓋了倉庫,大倉庫直到2013年因沒有人給倒塌了,大倉庫存續(xù)了五十年。倉庫與村莊之間建了很大的曬稻場,在曬稻場北邊建了三間豆腐坊,豆腐買賣錢,又在曬場東邊建了十幾間養(yǎng)豬場,在曬場南邊建了五間羊圈,三間牛欄建在了村莊最前面。
       牛欄里喂養(yǎng)八頭耕牛二頭小牛,十幾間養(yǎng)豬場養(yǎng)了幾十頭豬,用磨豆腐渣喂豬,羊圈又放了十幾頭綿羊。幾十頭豬和十幾綿羊到年底又有了2000-2500元的凈收入。
       隊里有了錢,我父親請來木匠師傅方忠華修水車、犁、耙、耖及各種大小工具。向上申請一臺拖拉機計劃,這臺拖拉機與后蘆家莊共有,又買了一臺8馬力的柴油機及抽水泵,一臺小麥脫粒機,小麥脫粒機還出村掙錢,幾臺腳踏打稻機,隊里有六人水車及四人水車、還有三人水車,十余套梨、耙、耖等等。
       原先文章里反復講我們前蘆生產隊工資始終保持在1.00元至1.20元一個工日,但一直沒有見到文字記錄,最近終于在我父親其中一本日記本的一頁下面見到了記載,1964年每個工:壹元壹角柒分三厘一個工錢。見下圖
(, 下載次數: 29)
       日記里還記錄1964年我們全家工分:4901.5分,
   其中:孝清2815.8分,紀英1012.2分,維蘭69.5分,放牛工分1004分。
       1964年,我們全家一個半勞動力,在生產隊掙4901.5分,合490.15個工日,490.15*1.173=574.95元,1964年我們家僅在生產隊的工分收入就有574.95元,我父親在生產隊一年工資330.29元,那年我們家六口人,僅生產隊收入我家平均每人95.83元,加上生產隊分配其他收入,家里養(yǎng)豬等各種收入,我們家收入比城里雙職工家庭收入少不了多少。
       總結一下,我們前蘆家莊生產隊副業(yè)主要有:種植太子參、養(yǎng)豬養(yǎng)羊、綁扎大掃帚、種植薄荷,這四項副業(yè)盡收入約5500元至6000元,1963年至1970年,生產隊總工分約9000至10000,四項副業(yè)收入在工資分配中約占0.6角,僅副業(yè)收入占比50%左右
       至于桐油、蓖麻、養(yǎng)魚、塘藕、菱角、荸薺等,都賣不出什么錢,魚、塘藕、菱角、荸薺都分給社員吃了。
總體那些年,全隊人心向上,生產勞動積極性高漲,家家蓋房子,結婚生兒育女,老有所依,社員生活是非常舒暢和安定的。
       生產隊有獨立核算權和分配權,社隊干部群眾心安了,前蘆家莊生產隊社員們在隊委班子的帶領下,在當時政策允許范圍內,大搞副業(yè)的同時,農業(yè)生產也搞得有聲有色,下篇文章記錄前蘆家莊生產隊如何搞好生產,增加糧食產量的。



作者: 健康快樂    時間: 2024-1-2 22:52
陳維銀先生原創(chuàng)《前蘆家莊故事系列之十七:抓生產搞副業(yè)年年高工資》講述了那一時代農村農民的生活現狀!
作者: 希夷    時間: 2024-1-3 07:49
文中前盧隊的副業(yè)基本涵蓋了當時農村所能搞的副業(yè),還有當時比較普遍的油坊,面坊有的地方是生產小隊搞,有的則歸入大的副業(yè)搞,當時大隊也搞副業(yè),如種桑養(yǎng)蠶和種留蘭香等。稍后也有生產隊組織瓦木工和勞動去打工的,這也是后來建筑隊和建筑公司的雛形。
前盧家莊的工值(一個整勞動力一個工作日的工價標準)達到一塊以上,在當時的農村己是非常高了,一般生產隊的工值在4到7毛之間,能超過一元的那時只有縣城邊的蔬菜隊可以。
所謂的三年浮夸風,在1961.3月就由毛澤東主席親自組織起草的農村工作六十條予以制止和終結,之后的修正案又經1962.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通過,這個人民公社六十條實施后,到1963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施行至1984該文件被廢止,人民公社成了歷史。農民又進入分田單干期。而后期的農業(yè),農村,農民工作如何,很多人是親歷的,又有相當一部分90后,00后則是生在農村卻并未親歷過農作,是農村中異化出去的一部分,再到2010后的人可能都己見不到耕牛了,只見到田地里長樹,長樓了。大面積的農村拆遷,在城鎮(zhèn)化吹大的房地產雞的屁中,農村,農田在迅速消失,農民則還是農民,上樓后的農民以失地換進保,每月可拿到一千元左右的養(yǎng)老金,每年還在增長中,也應該很幸福了吧?!
作者: 不留名    時間: 2024-1-3 08:13
記錄很詳盡
作者: 冬汩    時間: 2024-1-3 08:24
我父親那個年代做過生產隊會計,本家講的場景歷歷在目,記憶猶存,我有時還參與計算工分,一元一個工,已經算相當可以了。
作者: 國泰民康    時間: 2024-1-3 08:39
一般農村50,60后的人都經歷過生產隊的勞作!記憶猶新!那個時代的艱辛!真的一言難盡!珍惜當下!幸福安康!
作者: 遇識    時間: 2024-1-3 09:56
那個時代的農民苦呀
作者: 夕照晚晴    時間: 2024-1-3 10:24
農村好轉萬民安,新人新事新氣象。
合理分工干勁足,巧動腦筋不平凡。
山地水田巧安排,各種副業(yè)跟著上。
年底收入大改變,男女老少喜洋洋!
作者: 健康快樂    時間: 2024-1-3 18:34
另外系列故事中所說的村名前蘆家莊,實為盧家莊,縣志有載。盧家莊得名起因是該村有盧姓一族故名:盧(盧)家莊。不知何年馬月、什么人將該村名“盧”加了“艸”字頭,現在就以訛傳訛造成既成事實了,還分什么前“蘆”家莊、后“蘆”家莊。連戶籍身份證上的村名都是以訛傳訛變成“蘆”家莊村了。故作者陳維銀先生也只能按現在傳錯的村名“前蘆家莊”來將錯就錯了!

                               
登錄/注冊后可看大圖

作者: 一條江    時間: 2024-1-3 20:11
隊長是個聰明人。
作者: 一條江    時間: 2024-1-3 20:12
全縣像這樣的生產隊不多。
作者: 林土豆    時間: 2024-1-4 11:14
都是自給自足
作者: Vito    時間: 2024-1-4 21:11
那個時候你們相對來說,拽死了

                               
登錄/注冊后可看大圖

作者: 大漠流沙    時間: 2024-1-18 17:27
這個李師傅應該給個縣長當當
作者: 大漠流沙    時間: 2024-1-18 17:28
老師傅




歡迎光臨 ==溧水114網== (http://abakasalo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